小陀螺课堂反思:二下2-2《通过感官来发现》

小陀螺

一、教材简析<div><br></div><div>本课中,学生将回顾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感觉器官,并对其作用进行交流;然后通过对用眼观察和用几种感官综合观察物品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每个感觉器官都有自己能感知的信息,也有不能感知的信息,而综合使用感觉器官能够帮助我们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更全面的认识,从而让学生意识到保护感觉器官的重要性,主动学习保护感官的方法。</div><div><br></div><div>本节课有4个活动:</div><div>1.交流感觉器官及其作用。</div><div>2.用“眼”观察物品,记录发现。</div><div>3.用感官综合观察物品,记录发现。</div><div>4.讨论保护感觉器官的方法。</div> 二、教学反思 活动一:交流感觉器官及其作用<div>这一活动中,我先让学生回忆前一节课中和我们生活中都会用到哪些感官进行观察,学生的回答是“眼、耳、鼻、嘴、手”,这里需要纠正两个错误概念,收集信息的是嘴里的“舌”和手上的“皮肤”,因此将五种感官总结为“眼、耳、鼻、舌、皮肤”。</div> 接下去交流我们的感觉器官能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这个活动是对下一个活动“用词汇记录发现”的铺垫,因此要引导学生尽量多的说出各种感官能发现的物体的特点,因为比较匆忙,我临时用了爱牛材料里的仿真水果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引发学生的交流,学生对于仿真水果还是很感兴趣,所以交流氛围良好。 活动二:用“眼”观察物品,记录发现<div>在这个活动中,我对活动手册中的记录表做了小改进,把表格中“从图片中看到的”改为“从图片中看到的和想到的”,并在同一列的下面四个格子中加入“看:”和“想:”,引导学生在用“眼”观察物品后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进行记录,让学生感知用感官直接感知的才是“事实”,非感官直接观察到的信息则是“想象”,有了活动一的铺垫,学生基本能分清什么特点是“看到的”,什么特点是“想到的”,用来描述的词汇也丰富了,思维被打开。</div> 活动三:用感官综合观察物品,记录发现<div>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在这个观察活动中,我让各小组用几种感官综合观察了一块石头和一杯热水,并要求学生说出用何种感官观察到了物品的什么特点,学生会直观感觉到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能发现物品的更多特点,活动中学生能综合运用感官去观察并顺利描述观察结果。</div> 活动四:讨论保护感觉器官的方法<div>应该是活动一的铺垫花费了一定的时间,所以留给活动四的时间只有两三分钟,但是我认为活动一是有效开展活动二和活动三的基础,时间花下去是值得的,因此,利用最后几分钟我让几个学生说了保护感觉器官的方法,学生也能说出不少,但只是口头说说罢了,很难有共鸣,最好还是让学生试着模拟盲人、聋哑人等残疾人的生活,他们才会真正意识到健康的感官对于我们有多么重要,同时学生会了解残疾人的需求,并关注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残疾人也可以借助科技产品过上正常的生活,让学生体会到科技的价值和意义,要抽出时间给学生去补充这一内容。</div> 三、爱牛材料点评<div><br><div>1.可以为第一个交流活动准备一些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积木,不同材质、不同粗糙程度的卡纸,不同气味的橡皮等引发学生的交流。</div><div>2.感官纸卡中可以注明各感官名称,这样可以有效规避把“嘴”和“手”当成感官的错误认识。</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