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素养展风采,深度教研促提升—海南省农垦中学高中化学组教学开放周活动纪要

Mi

<p class="ql-block">为践行“双新”理念,推进核心素养下的课堂转,切实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生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高中化学组以“筑梦杯”教学开放周为契机,于12月16日开展学科教学展示活动。</p> <p class="ql-block">1.课题:《元素周期律》</p><p class="ql-block">2.展示教师:张心斌、吴丽娟</p><p class="ql-block">3.观摩教师:高中化学组及部分外校教师</p><p class="ql-block">4.授课地点:高一(3)班、(7)班教室</p><p class="ql-block">5.评课地点:化学研究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授课篇</b></p> <p class="ql-block">首先由年轻而富有朝气的吴丽娟老师带来《元素周期律》教学展示课例。吴丽娟老师用学生熟悉的狼人杀纸牌游戏和门捷列夫探索周期律使用的纸牌方式进行关联对比来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p> <p class="ql-block">吴老师将教学内容设置成两个关键任务,任务一:结合课本数据,总结前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化合价等随原子序数的变化规律,并以折线图或柱状图的形式呈现在学案上。</p> <p class="ql-block">然后请学生代表进行投屏展示,解释绘制依据及得出的规律,吴老师对学生讲述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引导评价,然后进行习题反馈,总结建构出粒子半径大小比较等解题模型,教学效果较好。</p> <p class="ql-block">任务二: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通过实验,探究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吴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对变化规律进行合理预测,随后回顾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方法,并让同学们以此为依据,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预测是否正确。确定实验方案后,各小组开展实验探究。</p> <p class="ql-block">最后,通过分析氢化物热稳定性好坏、最高价含氧酸酸性强弱等已有资料,分析推理出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系统总结出第三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并进一步从微观层面进行解释,很好的发展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等学科核心素养。</p> <p class="ql-block">第二场是由经验丰富的张心斌老师进行展示,张老师从周期表的结构出发,首先带领学生回顾了同主族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p> <p class="ql-block">随后张老师以:1.分析图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核外电子排布呈现什么规律?2.影响原子半径的因素有哪些?试用结构观点进行解释。3.如何比较用主族元素的离子半径大小?4.主族元素最高正价由什么决定?有何规律?等一系列驱动性的问题推进教学,层层递进。</p> <p class="ql-block">在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中,张老师为学生们提供了图片、视频等丰富的证据材料,引导学生对证据进行分析、加工、整合、探究出同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并以清晰的板书呈现出来,学生反响强烈,教学效果较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评课篇</b></p> <p class="ql-block">评课环节由高中化学组组长吕芬老师主持,吕芬老师首先对十几位兄弟学校的老师前来观摩我们开放周的展示活动表示热烈欢迎,并对二位展示老师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谢。吕老师讲到,公开展示、教学研讨是我们高中化学组传统的常规教研形式,也是我们查找问题,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构建以学科素养为导向的课堂的重要途径和方法。</p> <p class="ql-block">随后由两位展示教师对本节课的设计理念、过程进行说明。</p> <p class="ql-block">然后,由观摩教师从情境教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标的设定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等角度对二位展示教师的课进行点评。</p> <p class="ql-block">陈良兴老师:陈老师表示他一直非常关心垦中化学学科组的发展,认为上课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都很扎实,对两位老师的教学能力表示肯定,教学设计也很精彩,是两节很好的展示课。同时建议大家在日常教学中优化教学方法,注重教学的科学性,开展符合时代发展和育人要求的教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观察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教学目标的设定,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span></p> <p class="ql-block">吕芬老师:1、两位老师很好地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帮助学生构建原子结构模型,从而认识元素周期律,培养了学生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学科核心素养。吴丽娟老师将任务驱动贯穿于整堂课,该任务对学生的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学生在“读取信息→转化数据→绘制图表→找出规律”一步一步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认识了元素周期律。张心斌老师充分利用教材中图文及数据与学生一块探究其规律。2、两位老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两位老师通过构建“位—构—性”认知模型,使学生能够比较、解释和论证不同元素性质的差异,并可由已知元素的性质推知未知元素的性质,为学生认识元素及其化合物提供了新视角。3、重视化学实验探究,凸现学科特色。吴丽娟老师在实验探究这一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对预测的实验现象和数据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并进一步通过实验活动探究得以验证。这对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核心素养的培养有重大意义。在新教材、新课程标准下,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化学课程的育人价值,落实核心素养,这要求我们每上一节课都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用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使课堂更具有活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观察点:教师及学生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刘芳老师:1、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都充分用好了教材提供的图片、表格素材,并且做了整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信息提取和规律发现。吴老师的课堂引入轻松,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在分组实验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让其自由选择实验方案,回归学习本真,同时严格按科学探究的程序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实感受科学探究过程。张老师通过播放实验视频,让实验现象和结果更便捷地呈现。2、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方式很多,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也是课堂不可少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交流的过程。两位老师的课堂互动都很多,学生参与度高。从活动本身来看,显性的活动,比如回答问题,展示成果,实验操作等容易看见,相比之下,隐性的活动,比如思维的训练,表达逻辑的训练具有更高的价值。两节课,老师都通过个人的教学设计和课堂语言的引导帮助学生积极思考与准确表达。3、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再如何精心设计与积极行动,也会给以“事后诸葛”的机会,而这也是我们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的必由之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鲍红家老师:两位老师的课都很好的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断通过引导,自主探究,发展学生思维。吴丽娟老师的课突出学生主体,通过学生阅读,提取,表达来获取信息,转化为知识和规律。探究实验中,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充分的体现了学科探究能力的培养思维。张心斌老师的课抓住了学生认知规律,教师不断引导,让学生发现元素周期律,并提炼总结,及时练习巩固。通过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结合实验视频,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观察点:情境教学</span></p> <p class="ql-block">罗梅珍老师:吴丽娟老师的课,1、用“门捷列夫预言类铝、类硼、类硅等,让学生找出预言这些元素的依据。”化学史设置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且具有逻辑性。并由此设置了两个教学任务,任务内容明确、具体。2、提供与原子结构相关的图示图表,让学生画折线图、柱状图,总结规律。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3、在第二个任务实施过程中又设置了实验教学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果在实验前能给学生设计实验的时间,并提醒学生实验注意事项会更好。张老师的课,1、提供了多组图示和表格数据,引领学生分析、得出规律,同时设置了“思考”、“交流与思考”、“观察与思考”“设疑”等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突破了教学的难点。2、利用实验视频播放三种金属与水、酸的反应情况,视频清晰,现象明显,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但整节课如果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分析、参与总结、参与回答问题可能会更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仲佳明老师:两位老师都很重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的培养,在练习粒子半径比较时,吴老师让学生先把原子结构示意图画出来,一个小细节,即考察化学符号的表征能力,又让学生从微观层面上去深入理解元素原子半径变化的本质原因,培养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观念,再应用实例逐渐建构出比较粒子半径的解题模型,张老师对核外电子、半径、化合价变化的讲解,都是紧紧围绕原子结构进行的,注重培养学生从微观结构的视角分析理解元素宏观性质的意识以及类比思维能力。另外吴老师还关注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实验对证据的搜集、加工,最终的出结论。张老师更多的是对已有事实性证据的分析推理,分析的也很到位。学生参与度方面,丽娟老师的课可能多一些,有学生绘图、上台解题、发言展示、实验探究等活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张老师的课多是学生的集体性回答,我看学生一直都在跟着老师学习,学习的关注度也比较高。</p> <p class="ql-block">教学是一场修行,教学研究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生命线。今后高中化学组将借助每周的备课组、学科组集体教研活动时间,不断开展先进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学习,增强教师自身学科理解,聚焦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水平,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创造性,共同助力化学学科素养在课堂中落地生根,打造一支更加强大的垦中化学组团队!</p>

学生

老师

教学

实验

元素

探究

素养

教师

展示

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