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关中万里行 D49

老山羊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草原关中万里行 D49</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7月12日 </span><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偃师市到武陟县</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骑行97公里,总行程3906公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9, 62, 53);">看上一篇内容,请点击:</span></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pcseoo3?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草原关中万里行 D48</a></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9, 62, 53);">从头看起,请点击:</span></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m4jea43?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草原关中万里行 D1</a></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昨晚儿弄游记弄得较晚,早晨醒来已经4点,赶紧起床洗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做了一锅稀面条,还剩下一些水煎包,热了吃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一看天气预报。今天的天气是:多云转晴,南风3~4级,气温24度到36度。分时预报显示白天是个大晴天儿,今天应该会很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晨5:00,出发上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昨天夜里又下了一些雨,所以早晨比较凉爽。不过我担心待会太阳出来,天又会变得很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底是回到了东部,在兰州那边的时候,5点,天还很黑。而现在在这里,天已经发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的路程没有什么挑战,基本上一路缓下坡,所以会骑得很轻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昨天住在偃师,这是中国第一个有确切名字的城市,也是一个历朝历代明星璀璨的城市。是一个值得大家了解和记住的城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来去匆匆,我不能对它详细了解,详细介绍。转一段网名叫惠风和畅的美篇网友的文章《老家洛阳偃师》,供大家参考。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41, 238);">偃师市位于河南西部,东邻巩县,西连洛阳东郊,南有嵩山雄踞,北有黄河奔腾,伊洛两河如练汇流其中,两岸是一片开阔富饶的平原。古代曾被誉为“天室”,形势甲于天下。偃师历史悠久,古称“西亳”,因“武王伐纣,回师息戎”而得名。早在六、七千年以前的远古时期已有人类在此劳动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41, 238);">公元前25世纪帝喾高辛氏就建都于亳(今偃师高庄村)。后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七个朝代先后建都于此。</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41, 238);">这样一个历史文化灿烂的地方,曾经埋葬过武则天的第一个儿子——太子李弘,他的陵墓叫唐恭陵,是中原地区最大的帝陵,也是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41, 238);">这里是最早的中国,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去西天取经的玄奘大师的故里,这里长眠着杜甫、颜真卿,杜审言、吕不韦、王铎、伯夷、叔齐等一批璀璨群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41, 238);">在唐朝时期,偃师人玄奘西游天竺,携回大量佛经,他的故事被传奇,被写成家喻户晓的故事永为流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41, 238);">北宋时期,史学家司马光,在偃师著成《通志》八卷进献,神宗赐书名《资治通鉴》,他反对王安石变法,退居“独乐园”(今偃师诸葛镇司马街村内)修史十五年,对中国的史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41, 238);">杰出的科学家张衡,他曾先后两次任职太史令,亲自领导、主持和参与了灵台(在偃师佃庄乡岗上村与大郊砦之间)的天象观测和天文研究,第一次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41, 238);">曹魏时期,马钧在偃师发明了龙骨水车,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41, 238);">偃师,一个经历了三千多年历史的名字,保存了最珍贵的文物古迹的历史宝库,曾经出现过一批闪耀人类历史的群星。她见证了华夏历史的沧桑,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骑车上路,路过偃师的市广场。这个广场的名字叫华夏广场。也只有偃师这个地方有胆气,有勇气,也有底气给自己的市府广场起这样一个名字。毕竟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起源的商代甚至更早年代的首都就在这里。寻根问祖,这里确实是华夏的老祖宗的故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立着一尊鼎,名为“中华第一鼎”。这是根据1959年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带队在偃师市境内的二里头遗址发现的中国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方格纹铜鼎仿制的。经过科学测年,原鼎的形成年代应该是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00年,至少在上限就远早于商朝。从时间上来说,应该是夏朝同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个发现当时轰动了全世界。此前,尽管夏商周的朝代顺序深入人心,尽管《史记》中明确记录了夏朝,甚至包括了太康失国、少康中兴等故事,但因为缺乏对应的文字和实物,夏朝存在与否一直都有很大的争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为打破这个僵局创造了契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而且,二里头遗址发现了1号、2号宫殿基址,确定了遗址的都邑性质,还出土了大量陶器、青铜器、玉器、漆器、绿松石器等,证明当时文化曾经繁盛一时。我们仿佛能够依稀窥探中华文明曙光的源头,这件重要的方格纹铜鼎和另一件铜器王爵,更是遗址中的明珠,青铜,在商朝都是贵金属,在更为久远的年代,自然更为稀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真正的方格纹铜鼎并不大,它高为20厘米,底径为10厘米,口径为15.3厘米,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个头。按照气势来说,自然比不过国宝重器后母戊鼎,甚至连普通的列鼎都比不过,但是,它却以悠久的历史,超然的地位,当之无愧的成为华夏第一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在过了广场不远的一个十字路口,有一个高台,上面立着另一只不同形状的鼎。碑座上的文字是商鼎上拓下来的古文字,我一个字也认不出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后来上网查询,方才知道,这只鼎器名叫利簋(gui),是西周早期武王伐纣后,武王赏赐他的一位名叫“利”的官员铜若干,利就用它们铸成了这件祭器。它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是迄今发现的西周最早的青铜器。台座上的文字就是这件器物腹内底部铸有的铭文,所以把它的仿制品放在这里,是因为铭文中有“王在偃师”四字,这是偃师作为地名最早见于青铜器的例证。证实了偃师市是全国得名最早的城市之一。</p><p class="ql-block">我拍的照片看不清文字,从网上下载两张,看这个。</p> <p class="ql-block">原来另一面还有楷体文字可以对照。</p> <p class="ql-block">据说在偃师火车站的广场上,还有一只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中国年代最早的青铜器模型,那是古代喝酒的器具——爵,是和方格纹铜鼎一起在二里沟发现的。被称之为华夏第一王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现在这几件器物的原件都被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7:00,骑行了25公里。来到了巩义市的康店镇。这里有一个康百万庄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网上这样介绍:康百万是明清以来对“中原活财神”康应魁家族的统称,康氏家族前后十二代人在这个庄园生活,跨越了明、清和民国三个时代,共计400余年,庄园也从最初的山腰建至山顶。是一处典型的十七到十八世纪封建堡垒式建筑。 庄园背依邙山,面临洛水,因而有“金龟探水”的美称,是全国三大庄园(康百万庄园、刘氏庄园、牟氏庄园)之一。 与山西晋中乔家大院、河南安阳马氏庄园并称“中原三大官宅”,被誉为豫商精神家园,中原古建典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根据网上的介绍:明朝初期洪武年间,康家先祖在巩县(今巩义)康店镇洛河边安家。为解决温饱,康家先祖在洛河岸边开了一个小饭馆。寒来暑往,小店逐渐成为河洛一带知名的客栈。后来,客栈所在地被称为“康家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康氏家族先祖第六代传人康绍敬时期,康绍敬读书致仕,初任洧川(今河南尉氏县境内)驿丞,后晋升为山东东昌府(今山东聊城)大使。康绍敬在地方水陆交通、盐业和税务等方面担任要职。到了清朝时期,康氏家族在清廷镇压白莲教之际,通过各种手段取得了长达十年与布匹有关的军需品订单,在这之前康家还垄断了陕西的布市。同时,康氏家族又靠造船业发财、靠土地致富,成了“百万富翁”。 </p><p class="ql-block">经过康家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小小的“康家店”变成了一座占地240余亩、包含19部分的庞大庄园。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码头,集农、官、商于一体,有33个庭院、53座楼房、73孔窑洞及房舍1300多间,庭院建筑为豫西地区典型的两进式四合院,兼具园林艺术和宫廷艺术特色。繁盛时期,庄园内的砖厂、木材厂、造船厂人来人往,康家主人足不出户便可满足一切生活所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朝(公元1790年-1820年)中期,康家已经是富甲一方,方圆几十里都是康家的田地。随着家族财富的积累,康家在原有庄园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将房舍增加到了山顶,从而构成了这个具有中世纪风格的城堡。康百万庄园”是一座与外界隔绝的砖石结构的城堡型建筑,其围墙环绕山腰一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晚清时期的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携带光绪于次年逃离北京前往西安,后又返京,路过巩义康店镇时,被称为“豫商第一人”的康家掌柜“康鸿猷”雪中送炭,向清政府捐资一百万银两作为回京的路费,慈禧太后一句“没成想,这山沟里还有百万之家。”被广为流传,并赐其为“康百万”的封号,“康百万”成了这个庄园的主人“康氏家族”的统称,因此康家的庄园便成了康百万庄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时间太早,庄园没开放,就是开放了,我也没有时间进去参观。所以就拍了几张照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其中,我对景区中关于庄园的镇园之宝“留余匾”的介绍非常感兴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都说,穷不过五世,富不过三代。可康氏家族却从世祖康绍敬,下至十八世康庭兰,一直富裕十二代,长达四百多年。而且富甲三省,船行六河,土地达十八万亩,财富无以数计。民间曾称“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人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这其中的奥秘到底是什么呢?原来,其中的主要秘诀就是“留余”二字。也就是具有了“留余”思想,促成了康家人高尚的品格,才使得康氏家族富甲三省成巨富,中原腾飞四百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康百万家族有一块传家之宝《留余匾》。“留余”理念是康氏家族十五世掌门人康道平从一个钓鱼老汉身上发现并总结出来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年,康道平发现康家生意摊子越做越大,而利润却没很好上升,内心苦闷不解。一天,他散步走到黄河岸边,发现一个钓鱼老汉,只钓大鱼却不要小鱼,钓上小鱼就放回河里。</p><p class="ql-block">他问老汉为什么要这样?老汉说:“如果连小鱼也不放过,天长日久,河里还会有鱼吗?不留鱼,俺们渔民日后咋生活?后世子孙咋生存?赶尽杀绝那是自掘坟墓!”</p><p class="ql-block">听了这番话后,康道平似有所悟。当天晚上,他失眠了,一直在思考:“留鱼?留鱼?留余?”,随后他豁然开朗。</p><p class="ql-block">第2天,他召集家族会议,要求“做生意只赚取利润的百分之六十”。他还说:“留余忌满尽,忌盈忌满,福不可享尽,势不可使尽,心机不可用尽,留余不但是昌家之道,也是做人之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让“留余”精神在康氏家族里继承下去,发扬光大,康道平专门请人制作了一块《留余匾》,这块《留余匾》,金底黑字,造型犹如一面迎风招展的黄色旗帜,全匾共计174个字,除标题“留余”二字为篆书外,其余为字体流畅的行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内容是:<b style="color: rgb(57, 141, 238);">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盖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贻后悔者。</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他让人讲此匾挂在客厅,作为家训让后世子孙铭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纵观康家的发展,这一家训彰显了康氏家族做人做事准则,不仅很好地教育了康氏后人,极大地提升了康家人的品格,而且还得到了康家后人不断地予以升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康百万家的《留余匾》,使我们明白了“留余”二字的人生哲理,也给我们每个人指出了处事和生活方向,更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人生要求,那就是:除了《留余匾》中提到的“四留”以外,我们还应做到以下几点,即:知人不必言尽,留些口德于己;责人不必苛尽,留些肚量于己;才能不必用尽,留些内涵于己;锋芒不必露尽,留些修养于己;有功不必邀尽,留些谦让于己;得理不必抢尽,留些宽容于己;得宠不必恃尽,留些后路于己; 气势不必倚尽,留些厚道于己。俗话说:留得余地宽待人,退后一步天地宽!人,得意时不要忘形!失意时不要丧志!做官的,不能鱼肉百姓;经商的,不能欺行霸市;有钱人,不能为富不仁。只有这样,我们的人格才能得到一个极好的提升,只有这样,我们的路才能走得更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离开康百万庄园,继续上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没想到康庄镇不仅有康百万庄园,诗圣杜甫的陵园竟也在康庄镇。而且离主道不远,只有2公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本来可以去看一看。可是想到因为时间太早去了也不能开门,什么也看不到,顶多在门口拍一张照片,于是就没去。在网上下载了一张照片,附到这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网上介绍说:杜甫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在湖南平江县洞庭湖附近的湘江舟中与世长,辞享年58岁。当时家贫无力归葬,暂葬在湖南省千江县南15公里的小田村。43年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其孙杜嗣业遵先人嘱托,将杜甫灵柩归葬故乡巩义市康店的邙山岭上,其子宗文、宗武陪葬墓侧,当地群众称“圣人三冢”。早在宋代时,墓园周围有垣墙,四门、园内种植苍松、翠柏,历代文人和广大劳动人民前来凭吊者如织,明代以后被毁。今年又被重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巩义也是杜甫的家乡,就在巩义市站街镇南瑶湾村,在康庄镇前面十几公里。是杜甫出生和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现在也成了一个旅游景区。本来我可以从旁边路过,但因为提前下道,所以仍然没有去。下载几张照片贴在这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7:40骑行34公里,路过河洛镇。这里是洛河融入黄河的地方。在路边有一个叫偃月的古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看地图,这里面应该有一个石窟寺。因为看不到里面,不得要领。</p><p class="ql-block">上网查询发现,原来偃月古城是当地在历史“偃月城”原址基础上,开发建设的现代旅游项目。偃月古城有如下景观:河洛文化街、河洛景观街、河洛美食街、河洛民俗体验街、河洛非物质文化展示街、河洛文化墙、河洛戏曲广场、河洛民俗大舞台、非遗表演广场、佛山禅湖等等。景观设计中融入了中原河洛文化元素。通过“帝后礼佛”演绎、“豫剧文化”展演、“民风民俗”展示、“中原名吃”体验等互动,希望还原中原河洛一带地区历史文化实景,近距离为游客展示中原文化魅力,展现河洛地区浓厚的历史积淀,传承文化经典。同样因为没有时间体验,我在门口拍了一张照片就离开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又往前走了几公里。马上就要到黄河边儿了。突然发现这里竟然是豫剧大师常香玉的家乡。原来常香玉的家就在黄河岸边的南河渡镇董沟村。因为就在路边,我进去转了一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常香玉故居正在大兴土木,重新修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故居对面高台上有一个小广场,放了一架米格15型战斗机。这是和当年常香玉捐献的那台飞机是同一型号。</p><p class="ql-block">那是1951年6月,抗美援朝总会向全国人民发出了为志愿军捐献飞机、大炮、坦克的号召,已成为著名豫剧演员的常香玉和她领导的“香玉剧社”决心巡回义演,用演出的收入为志愿军购买一架战斗机。当时一架米格15型战斗机,约合人民币15亿元(旧币,相当于后来的15万元)。为此,常香玉卖掉了自己的一部卡车,拿出多年的积蓄,作为捐献义演的资金。为了不影响到外地演出,常香玉把自己的3个孩子(大的不足7岁,小的刚刚3岁)全都送进托儿所。</p><p class="ql-block">1951年8月7日,常香玉带领剧社人员从西安出发,先后在开封、郑州、新乡、武汉、广州、长沙6个城市进行了半年的巡回义演,演出170多场,观众达30多万人。得义演捐款15.2亿元。</p><p class="ql-block">常香玉和香玉剧社终于实现了为志愿军捐献一架飞机的愿望,飞机被命名为"常香玉号"。不知为什么,如今这个飞机被改成了"常香玉剧社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在这里拍了几张照片,然后离开了小村。继续前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离开了常香玉故居,就来到了黄河边。这里有一座焦作黄河大桥。这座大桥非常平凡,没有任何塔楼和高架。平平淡淡的竖在那里。但桥下的黄河却是异常宽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是黄河的下游。从晋陕峡谷和宝鸡峡中深受束缚的黄河,又在三门峡和黄河三峡中激流跌宕,横冲直撞地行走了几百公里,终于在过了小浪底以后,进入到了商洛平原。在这里,黄河终于可以放松的舒展开身段,可以在一片平原大地上恣意的流淌。所以这里的黄河非常平静,河面极宽,达到了几公里。展现出一副浩瀚宽阔的大河景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可这也是它最后的辉煌。等离开河南进入山东以后,由于层层截留,河水会越来越少,甚至常常断流。到黄河入海时,你再也看不到大河的风流和大河的气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黄河大桥下来6公里后,进入到了温县县城。</p><p class="ql-block">一进温县县城,路边就是公路管理局的大厦,形状特别引人注目。快进县城的时候,我以为那是温县的县门广场上的县标。可走近一看才发现是公路管理局的衙门。这个大厦造型很奇特,可以起个名字叫“公路管理局顶个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按照网上的介绍,温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夏代建温国,春秋始设温县,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温县自古崇文重教,是孔子弟子卜子夏、北宋画家郭熙、三代帝师李棠阶的故里,也是三国时期司马懿的家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是陈氏太极拳的发祥地。明末清初温县陈家沟人陈玉廷汇集太极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说和导引吐纳养生功法,创编了太极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温县还是铁棍山药的种植区。我看到路边有不少摊贩在卖铁棍山药。</p><p class="ql-block">据《温县志》及清代《农学丛书》记载,这里的铁棍山药已有近3000年的种植、加工历史。温县铁棍山药直径1.5-3厘米,毛须略稀,毛眼突出,表皮不太光滑,呈浅褐色,有不规则红色“锈斑”,粉性足,肉质细腻,截面呈白色或略显牙黄色,水分少,密度大,久煮不散;含大量氨基酸,味道鲜美,口感“干、绵、甜、香”,被誉为“神仙之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离开温县以后,我一路快速骑行。终于在12:30,到达了今天计划的目的地武陟县。武陟县城正在搞路面建设,镇里的主道被开挖的一塌糊涂。旁边好多旅店都开不了业,歇业了。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旅店安排住下,条件还真不错。一个真正的标准间儿。不开空调,老板娘同意,只收我30元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住下以后,因为街面开挖太烂,天儿又太热,也不想再上街去找饭辙。我就用脱水菜和鸡蛋等煮了一锅稀面条。前天买的发面饼还没吃。就着新面条吃了一些发面饼,就算解决了正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吃完饭赶快整理今天的游记。今天的内容太多,结果一整理完已经8点了。赶快上传,今天就到这里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继继续看下一篇,请点击:</b></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6.cn/3pggmiu3?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18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草原关中万里行 D50</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