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在党50年”;一位国企基层党务工作者的若干探索与思考

祥富

<p class="ql-block"><b>  2021年6月9日,中共九江市纺织集团公司委员会举行市直纺织系统</b><b style="font-size: 18px;">“光荣在党50年”</b><b>纪念章颁发仪式,笔者荣幸地获得了一枚中共中央制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b></p> <p class="ql-block"><b>  这枚纪念章</b><b style="font-size: 18px;">由主章和副章组成,</b><b>通径50毫米,主色调为红色和金色。主章由党徽、五角星、旗帜、丰碑、向日葵、光荣花、光芒等元素构成,其中党徽象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党员信念坚定、对党忠诚;丰碑寓意党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向日葵寓意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光芒象征党的光辉照耀;五角星代表薪火相传;光荣花寓意繁荣盛世、国泰民安和褒奖荣耀;旗帜象征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与事业永续。副章由山河、中国结和红飘带等元素组成,飘带上雕有“光荣在党50年”字样,寓意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攀高峰、永葆青春。</b></p> <p class="ql-block"><b>  为党龄达到50周年、一贯表现良好的党员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是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b><b style="font-size: 18px;">既是对坚守初心、深耕党的事业的老党员的褒扬致敬,又是对全体党员党性的一次洗礼,对于</b><b>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归属感、使命感,汇聚全党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持续奋斗的磅礴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胸佩金光闪闪的纪念章,笔者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深切感受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关怀和温暖;深知这是党赋予一名老党员的莫大荣誉,也是莫大的鞭策。笔者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自幼在党的阳光雨露哺育下成长,入党51年来,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做了一定的工作,</b><b style="font-size: 18px;">追忆初心,铭记党恩,深感自己与党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现在</b><b>年近古稀,工作虽已退休,但思想不能退步,要牢记初心,贯彻始终,生命</b><b style="font-size: 18px;">不息,奋斗不止,</b><b>继续加强党的知识的学习,</b><b style="font-size: 18px;">坚定党的信念,积极参加党组织生活,</b><b>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工作,传承革命精神,汲取奋进力量,用忠诚担当涵养政治品格,用实际行动践行铮铮誓言,</b><b style="font-size: 18px;">努力做一名真正的共产党人,为</b><b>党旗增光添彩。</b></p> <p class="ql-block"><b>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历史时刻,笔者将本人曾公开发表过的关于国有企业党的工作的部分文稿整理汇集于此,以作为一名有五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一名在国有企业工作近三十年的基层党务工作者,向纪念党的百岁华诞而献上的一束小花。</b></p><p class="ql-block"><b> 这些文稿,均为笔者在担任国企党委组织部门负责人和企业党委负责人期间,曾经在各种报刊、上级召开的会议等平台正式发表过的部分文稿。这次整理,除对原稿中个别明显错讹的文字作必要订正外,均按原文照录,以保留原貌。</b></p><p class="ql-block"><b> 所录文稿以公开发表时间为序。其中有的文稿曾先后在多种平台公开发表(内容可能略有改动),本篇中均按首次发表的内容录入。</b></p><p class="ql-block"><b>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文中定有许多缺点错误,敬请各位读者阅后批评指正。</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目 录</b></p><p class="ql-block"><b>1.关于企业自聘人员问题的几点思考…………(8)</b></p><p class="ql-block"><b>2.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为转换经营机制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政治保证…………(19)</b></p><p class="ql-block"><b>3.妙手痴心绘锦绣…………(27)</b></p><p class="ql-block"><b>4.九棉三厂组织史(节选)…………(31)</b></p><p class="ql-block"><b>5.我们是怎样抓清理“小金库”工作的…………(37)</b></p><p class="ql-block"><b>6.浅议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出主意,用干部”工作…………(43)</b></p><p class="ql-block"><b>7.企业破产临困境,党委迎难护大局…………(51)</b></p><p class="ql-block"><b>8.在企业破产重组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做法和体会…………(56)</b></p><p class="ql-block"><b>9.关于强化公司制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之管见…………(63)</b></p><p class="ql-block"><b>10.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破产企业党组织的作用…………(69)</b></p><p class="ql-block"><b>11.创新思路,文化留人——国有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对策…………(86)</b></p><p class="ql-block"><b>12.心中赞歌献给党…………(94)</b></p><p class="ql-block"><b>13.追忆初心——难忘我的入党纪念日…………(98)</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一、《关于企业自聘人员问题的几点思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991年1月)</p><p class="ql-block"> ☆本篇是作者在江西电大人事管理专业学习期间撰写的毕业论文,曾被电大九江分校判定为优秀毕业论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内容提要</b></p><p class="ql-block"> 企业自聘人员,是企业在《企业法》及国家有关政策许可的范围内,自行从工人中选拔到干部岗位工作,未经政府人事部门批准办理聘干手续的人员。它实际是过去企业“以工代干”人员的延续。</p><p class="ql-block"> 几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自聘人员问题愈益突出。如何正确认识并妥善解决企业自聘人员问题,是当前企业人事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p><p class="ql-block"> 本文回顾了企业“以工代干”问题的成因及历史沿革,分析了当前企业自聘人员工作的实际状况,就如何综合治理企业自聘人员问题,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企业人事制度,提出了作者的一些初步设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目录</p><p class="ql-block"> 关于企业自聘人员问题的几点思考</p><p class="ql-block"> 思考之一:企业自聘人员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思考之二:当前企业自聘人员工作中问题颇多,亟需整顿</p><p class="ql-block"> 思考之三:解决企业自聘人员问题应当统筹安排,综合治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关于企业自聘人员问题的几点思考》</b></p><p class="ql-block"> 近几年来,随着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许多企业纷纷选拔聘用工人到干部岗位工作,从而出现了大批的企业聘用人员。目前,企业聘用人员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按照规定的程序,经政府人事部门批准并办理聘用手续、具有了干部身份的人员,即纳入国家增干计划之内的企业聘用制干部;另一类是企业在《企业法》及国家有关政策许可的范围内,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需要,自行从工人中选拔到干部岗位工作,未经政府人事部门批准办理聘干手续的人员。几年来,后一类聘用人员的数量逐渐增多,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人们通常称之为“企业自聘人员”。</p><p class="ql-block"> 大批企业自聘人员进入干部岗位,给企业人事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实际问题。他们工作在企业各级各类干部岗位上,在企业生产经营中起着骨干作用,是企业必不可少的一支生力军;但是,他们长期“工不工”、“干不干”,影响了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企业“两个文明”建设。如何正确认识并妥善解决企业自聘人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进一步深化企业人事制度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p><p class="ql-block"><b> 思考之一:企业自聘人员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b></p><p class="ql-block"> 1、企业自聘人员的历史成因</p><p class="ql-block"> 企业自聘人员,实际是过去企业“以工代干”人员的延续。它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他们的身份必须是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正式工人,二是他们必须是被聘(或任命)到企业干部岗位上工作,三是他们的任职一般都由企业按照一定的程序选拔聘任(或任命),但都未被政府人事部门录(聘)用为国家干部。</p><p class="ql-block"> 早在六十年代初期,由于缺乏正常的吸收录用干部制度,一些厂矿企业因干部不足,陆续选调了一批工人从事干部岗位工作,未办提干手续,从而出现了“以工代干”。后来,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和事业单位缺乏干部,也陆续采用了“以工代干”人员。“文化大革命”中,干部管理混乱,以致使“以工代干”人员越来越多。据资料记载,1982年,全国“以工代干”人员共有445万人,其中80%左右分布在企业(<span style="font-size: 15px;">注一</span>)。</p><p class="ql-block">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艰巨的拨乱反正工作,针对当时“以工代干”人员数量庞大、管理混乱的实际情况,陆续采取了一些重大措施,以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p><p class="ql-block"> 1979年12月召开的“文化大革命”以来第一次全国人事局长会议,分析了“以工代干”队伍的现状,提出了“今后一律不再搞'以工代干'”的原则。1982年9月,劳动人事部发布了《吸收录用干部问题的若干规定》,规定今后吸收录用干部“可以从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单位的工人中吸收,或从社会上录用”。1983年2月,中央组织部、劳动人事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整顿“以工代干”问题的通知》,全面部署了“以工代干”问题的整治工作。这次整顿历时两年,于1985年结束。在整顿中,全国共有240万“以工代干”人员转为国家干部,占“以工代干”人员总数的54%(<span style="font-size: 15px;">注二</span>)。</p><p class="ql-block"> 1983~1985年整顿“以工代干”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以工代干”人员占全国“以工代干”总数80%的企业,这一问题并未得到完全解决。当时曾经规定:不符合那次转干条件的“以工代干”人员,均应返回原生产岗位或改做其他适当的工作,但由于企业干部缺额较大,国家要在整顿“以工代干”的同时,补充数以百万计的干部到企业工作,显然是难以办到的。事实上,那次未能转干的“以工代干”人员,除少数不适宜做干部工作的以外,均继续留在干部岗位上工作,其中绝大部分同志至今仍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干部岗位上,成为企业自聘人员的重要来源之一。</p><p class="ql-block"> 2、企业自聘人员队伍的现状</p><p class="ql-block"> 近几年,在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中,自聘人员问题再度突出起来。在不少企业,自聘人员的数量迅速增多,他们所担任的职务也越来越高。下面,以九江第三棉织印染厂为例,对于企业自聘人员队伍的现状作一初步分析。</p><p class="ql-block"> 九江第三棉织印染厂是一个有2500余名职工的国营中(一)型棉织印染联合企业,年产各种印染布4500万米,织造灯芯绒坯布500万米,直接从事织布、印染生产的第一线工人约1500人。该厂近几年来干部队伍结构演变情况见下表(<span style="font-size: 15px;">注三</span>):</p> <p class="ql-block">  现对此表作一简单分析说明:</p><p class="ql-block"> ①1984年以来,该厂国家干部数量逐年减少,企业自聘人员数量迅速增加。1984年,该厂自聘人员仅占干部岗位的28.3%,到1990年,自聘人员在干部岗位中所占比例猛增至 59.7%;在副科级以上领导人员中所占比例也由1984年13.5%上升至1990年的47.7%。</p><p class="ql-block"> ②1982~1987年,自聘人员中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数下降,主要原因是国家在这段时间内暂停了职称评定工作,但实际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自聘人员数量仍然在逐年增加,到1990年,评聘了各类专业技术职务的企业自聘人员已占全部专业技术岗位的54.5%。</p><p class="ql-block"> ③1984年以后,表中国家干部与企业自聘人员之和大于干部岗位数。主要原因是:有些国家干部按政策规定“退居二线”;有的干部被借调到上级部门或社会上从事其他工作;还有一些干部因各种原因不适应新的竞争机制而离开了干部岗位,但按“老人老办法”的精神,仍保留其原有身份。</p><p class="ql-block"> 几年来,企业自聘人员在企业的干部岗位上,为企业“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仍以九江第三棉织印染厂为例:1985年以来,该厂获得厂级以上劳模称号的职工共有48人次,其中国家干部5人次,企业自聘人员12人次,企业自聘人员与国家干部之比为2.4比1;获得厂级以上“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共有86人次,其中国家干部30人次,企业自聘人员40人次,企业自聘人员与国家干部之比为1.3比1。1985年以来,该厂有16项新产品获省级以上奖励,参与研制的工程技术人员中,企业自聘人员占59%,其中有5项新产品是由企业自聘人员主持研制成功的(<span style="font-size: 15px;">注四</span>)。</p><p class="ql-block"> 笔者通过对九江第三棉织印染厂以及其他若干大中型企业的调查了解,认为企业自聘人员确已逐步发展成为企业生产经营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在数量上已大体占据企业干部岗位的“半壁江山”(特别是生产一线的基层管理和专业技术职务,绝大多数由他们充任);从质量上看,经过长期锻炼,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也越来越高,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同志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兢兢业业,奋发向上,在企业中确实起到了骨干作用。</p><p class="ql-block"> 3、企业自聘人员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 ①聘用工人到干部岗位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客观需要</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来,一方面由于吸收录用干部受上级下达的增干计划制约,数量极少,而且国家统配人员愈来愈不愿分到企业,另一方面随着干部离退休制度的健全,一些干部陆续退出现职干部队伍,致使部分企业国家干部的数量逐年下降;同时,由于企业生产手段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企业由单纯的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后对经营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需求量的逐年增加,以及企业社会负担的加重,造成干部缺额逐年加大,企业迫切需要从工人中选拔一批长期从事生产实践工作且经验丰富的基层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以弥补企业干部数量的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务院在1984年5月10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企业可根据需要从工人中选拔干部,在任职期间享受同级干部待遇,不担任干部时仍当工人,不保留干部待遇”。从此以后,企业用人自主权逐步得到了落实,为企业大量使用自聘人员创造了条件,使之不但具有了必要性,而且具备了现实性。</p><p class="ql-block"> ②聘用工人到干部岗位工作,是从优秀工人中选拔干部的必要步骤</p><p class="ql-block"> “从优秀工农中选拔干部”是我党的一贯方针。它是保证我国政权的无产阶级性质和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的必然要求,也是工人阶级在国家和企业中主人翁地位的具体体现之一。从优秀工人中选拔干部,不仅仅是选拔企业管理干部,也应当包括为各级党政机关选拔输送优秀领导干部。实践证明:工人中确实有大批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他们政治立场坚定,组织纪律性强,专业技术娴熟,工作经验丰富。但是,任何干部的成长都有一个过程,通常情况下应当采取台阶式递进的选拔方法。把那些基本具备干部条件的优秀工人聘用到企业干部岗位上,不但给企业干部队伍注入了活力,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地为党培养造就优秀的管理和专业技术干部,为国家输送人才。</p><p class="ql-block"> ③聘用工人到干部岗位工作,是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然结果</p><p class="ql-block"> 长期以来,我国的人事管理权限过于集中,“国家干部”的概念过于笼统,缺乏科学分类,干部管理方式陈旧单一,对占全国干部总数一半以上的企业干部,均套用管理党政干部的方法进行管理,这样不仅混淆了二者的社会职能,而且“国家干部”这种称谓很难将他们的利益与命运同企业捆起来,客观上在企业干部和工人之间形成了一道人为的屏障。企业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向传统的企业人事管理制度提出挑战,就必然引入竞争机制,破除旧的用人观念,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起用人才。挑选聘用德才兼备的工人到干部岗位工作,是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然结果。实践证明,企业将竞争机制引入人事管理,客观上淡化了人们的“干籍”观念,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从而又有力地推动了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近几年大批企业自聘人员的出现,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是当前企业的客观要求,是多种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p><p class="ql-block"><b> 思考之二:当前企业自聘人员工作中问题颇多,亟需整顿</b></p><p class="ql-block"> 选拔使用企业自聘人员,是当前企业人事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它适应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活力,有利于克服传统的企业人事管理制度的弊端,为企业补充干部和向国家输送优秀干部开辟了新的渠道。但是,由于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目前尚不够配套,大量使用自聘人员,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必须及时果断地加以解决。</p><p class="ql-block"> 1、从企业内部看,一些单位对选拔自聘人员缺乏严格的管理,主观随意性较大。</p><p class="ql-block"> 一是编制管理不严。由于企业的定编定员工作无统一标准,政府主管部门对企业机构设置和干部岗位定编缺乏必要的制约手段,无法实行计划管理,以致使某些行业中规模、条件相差不多的企业之间,干部职数差别过大,造成对自聘人员的需求量差别过大;</p><p class="ql-block"> 二是选拔自聘人员没有具体标准,聘用条件难以掌握。一些企业选拔使用自聘人员工作无章可循,设岗和聘用都缺乏科学性,随要随聘,往往笼统地以“工作需要”为由办理聘用手续;</p><p class="ql-block"> 三是聘用工作缺乏明确的程序规定。有时程序过简,仅仅口头宣布一下,日后难以查询。有些单位继续沿用过去委任国家干部的办法进行任命,既不规定任期,也不重视考核,无形中把“干部”当作某种不易取得的身份地位,造成了新的“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p><p class="ql-block"> 四是有的企业由于各种原因,人为地闲置了一些现有干部,片面地扩大了自聘人员比例;同时,近几年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的某些失控现象加速了企业自聘人员队伍的膨胀,造成企业非生产人员增多,企业负担加重。</p><p class="ql-block"> 2、从企业外部环境看,国家对企业自聘人员缺乏明确的政策规定,造成自聘人员心理上不平衡,待遇上不落实,影响了企业自聘人员的工作积极性。</p><p class="ql-block"> 一是企业干部制度“双轨制”的问题。自1984年以来,企业干部队伍存在着事实上的“双轨制”,大批企业自聘人员做着干部的工作,却得不到国家和社会的承认,在工资、福利等方面也不能享受同岗位国家干部的待遇,使得部分企业自聘人员有一种压抑感,认为“干起工作时是干部,涉及到待遇时是工人”,还有的觉得工人做干部的事“名不正言不顺”,“出力不讨好”;</p><p class="ql-block"> 二是录用问题。近几年,一些学校的自费生可录用到企事业单位当干部,社会上的“五大”生甚至待业青年有的也可录用或聘用到企事业单位当干部,而在企业干部岗位上工作多年、为企业做出很大贡献的企业自聘人员却得不到同等待遇,对比反差强烈,带来了一定的负效应。近两年,企业中的“五大”生虽然也可通过参加面向社会的聘干考试而获得正式受聘机会,但由于考试内容一般仅以文化考试或选拔国家公务员考试为主,不考虑待聘岗位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要求,对于长期奋战在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的“五大”生来说,这是一种不平等的竞争,有些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屡出成果的“五大”生,年年参加社会上的聘干考试,但就是不能被录取,只得“望文兴叹”;</p><p class="ql-block"> 三是人员流动困难。由于企业自聘人员是“地方粮票”,他们的身份只在本企业有效,所以他们的流动区域狭小,一旦流出厂外,就可能离开干部岗位,从而造成了人才的浪费;</p><p class="ql-block"> 四是难以选拔企业自聘人员到高层次的领导岗位上工作。由于企业自聘人员的身份不能改变,他们的任职范围也就受到了限制,选拔他们到大型企业高层次领导岗位和地方党政机关干部岗位的路子不通,这样势必影响党的“从优秀工农中选拔干部”方针的落实。</p> <p class="ql-block"><b>  思考之三,解决企业自聘人员问题应当统筹安排、综合治理</b></p><p class="ql-block"> 解决企业自聘人员问题,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任务,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当在深化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中,从企业实际出发,远近结合,上下结合,统筹安排,综合治理。</p><p class="ql-block"> 1、在近期,应当进一步健全聘用机制,完善管理制度,逐步把企业自聘人员纳入聘用制干部的轨道。</p><p class="ql-block"> 一是采取主动措施强化对聘用人员的管理,坚持在国家计划调控下选拔聘用,防止宏观失控。首先要控制企业干部职数。国家应在尊重企业用人自主权的前提下,通过企业主管部门,根据不同时期、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情况,确定非生产人员与生产人员的适当比例,从而确定企业干部岗位控制数,作为主管部门指导企业干部管理工作的依据,企业应当在国家规定的比例限额内提出干部设岗方案,报主管部门同意后实施。其次是规定企业自聘人员的备案制度。企业聘用工人到干部岗位工作,必须坚持定员定编定岗,在计划内缺编的情况下,提出拟聘意见,报主管部门备案后方可聘用。对不按干部职数择优聘用、搞因人设岗、随意扩大聘用范围的,有关部门应不予备案,以防止企业干部队伍盲目增长、编制失控的现象。</p><p class="ql-block"> 二是搞好企业人事制度的配套改革,把选拔使用企业自聘人员作为选拔聘用、录用干部的一个必要步骤。国家人事部门应当明确规定企业自聘人员的基本条件,由企业严格按照条件择优聘用。自聘人员在规定的聘期内政绩明显,符合干部条件的,可在人事部门下达增干指标内,由企业通过严格考试考核,报人事部门批准转为聘用制干部。对续聘二届以上、已晋升到一定层次的领导岗位或专业技术岗位、业绩突出的优秀聘用制干部,可在国家统一安排吸收录用干部时转为国家干部。对个别杰出人才也可破格选拔录用。为了进一步贯彻“从优秀工农中选拔干部”的方针,应当明确规定:地方党政部门干部和国家机关公务员,除国家统一安排以及从社会上吸收少量优秀人才外,应当着重从企事业等基层单位的优秀干部中选拔,还可以考虑逐步试行企事业单位干部和党政机关干部、公务员的交流制度。</p><p class="ql-block"> 三是企业选拔自聘人员一定要坚持标准,择优聘用。选拔工人到干部岗位工作,应一律采用聘用的方法。要贯彻“德才兼备”的标准和干部“四化”的方针,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从企业全体工人中不拘一格地选拔优秀人才。初次聘用,应当规定试用期(一般不少于一年),试用合格,方可予以正式聘用。要克服过去企业干部管理工作中的弊端,彻底改变“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局面,对于不符合干部条件、因种种原因不胜任工作的自聘人员,一定要及时解聘,以增强企业自聘人员队伍的活力和生机,防止新的“铁饭碗”和“铁交椅”的产生。</p><p class="ql-block"> 四是要严格聘用程序,强化管理监督机制。要加强聘用制干部和企业自聘人员工作的法规建设,对这项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制定出必要的管理制度,使之逐步走上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在继续完善“厂长负责制”的同时,必须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增加选聘工作的透明度,把选聘工作始终置于企业党组织和职工群众的监督之下。企业选拔自聘人员,必须逐人填报聘用审批表,经单位党政领导集体讨论决定并报主管部门备案后予以公布,同时还要订立聘用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责、权、利。</p><p class="ql-block"> 五是要加强对企业自聘人员的培训考核工作,不断提高自聘人员的素质。要克服重使用、轻培训的现象,把自聘人员的培训纳入干部教育的范围,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抓好岗位培训工作。在坚持政治标准的前提下,对各类成人高、中等学校毕业或通过自学考试获得中专以上学历的工人,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对一些基本素质好、有培养发展前途的自聘人员,可有计划地选送到各级党校、干校深造。要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对企业自聘人员的考核工作,逐人建立考核档案,考核结果与职务升降、奖惩等紧密挂钩。</p><p class="ql-block"> 六是要明确规定自聘人员的各种待遇,妥善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要真正落实“在任职期间享受同级干部待遇”的原则,当前特别应对他们的流动、工资、退休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自聘人员在企业间流动,原聘单位聘用手续齐全,接收单位同意继续聘用的,经过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应作为企业聘用人员介绍安排。企业自聘人员的工资标准和晋级方法,在受聘期内,应在工人工资级别的基础上,参照本企业同级同类干部的标准及方法执行,允许突破工人工资的最高等级,其参照干部标准享受的高出部分可作为补贴,工资主管部门应予承认,调动工作时,如仍安排在同级干部岗位上的,应允许带走;被解聘回工人岗位时,则不应保留;如被低聘时,则应进行相应调整。企业自聘人员连续受聘多届,达到退休年龄时仍然应聘在岗的,应当允许按照同级干部的有关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其退休时仍享受的工资或补贴可作为计发退休费的基数,退休后应参照对同级干部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p><p class="ql-block"> 2、从改革的长远目标看,应当有步骤地对“国家干部”进行合理分类,建设好一支企业职员队伍,以根本解决企业自聘人员问题。</p><p class="ql-block"> 一是对“国家干部”进行科学分类,改变党政机关、企事业干部都按同一模式进行管理,几驾马车同跑一条道的状况,按照职位分类的原理,对“国家干部”进行分流,把企业干部分离出来。企业的全体工作人员统称为“职工”(职员和工人的简称),企业的干部岗位均称为职员岗位。</p><p class="ql-block"> 二是对企业职员也实行分类管理。首先,根据各种职位的业务工作性质不同,从横向上进行分类。如党群管理类、行政(经营)管理类、后勤管理类、业务技术类等等;其次是在横向分类基础上,根据每一职位工作的难易、繁简程度,责任轻重,以及所需人员的资格条件等因素,分别把各类职位从纵向上进行分级(分层)。</p><p class="ql-block"> 三是健全企业职员管理制度。企业的职员和工人,只是一种岗位的区分,而不是个人身份的划定。企业的全体职工都可以平等竞争职员岗位,符合职员条件、工作称职的人,就按规定的程序选拔为职员,不胜任职员工作的可随时进行调整。企业职工的工资亦应纳入统一的系列,不再区分为企业干部工资标准和工人工资标准,以彻底打破终身制,消除工人与职员间的人为鸿沟。</p><p class="ql-block"> 企业实行职员制度后,仍然担负着为党和国家机关培养选送优秀人才的光荣任务。党群机关干部、国家机关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的职员,仍应在一定范围内实行交流。</p><p class="ql-block"> 总之,企业自聘人员问题由来已久,整顿势在必行。它涉及到我国的干部管理体制,涉及到党的干部政策,涉及到数百万企业自聘人员的切身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应当从企业的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慎重地进行综合治理。随着我国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要进一步加强企业干部队伍的建设,努力实现人事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企业人事管理制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注一:转引自《人事管理简明辞典》,孙长贵、耿彭年、朱侗荣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版第148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注二:转引自《劳动人事辞典》,许凡主编,劳动人事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第92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注三:资料来源:九江第三棉织印染厂1982、1984、1987、1990年度干部统计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注四:资料来源:九江第三棉织印染厂企业荣誉汇编。</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为转换经营机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政治保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993年5月)</p><p class="ql-block"> ☆本文在1993年5月25~27曰召开的江西省纺织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第7届年会上交流,发表时署名为“中共九棉三厂委员会”。</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为转换经营机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政治保证》</b></p><p class="ql-block"> 我们九棉三厂是中一型棉织印染企业,现有5条印染生产线,652台织布机,固定资产原值4741万元,具有年产6000万米印染布和织造800万米灯芯绒坯布的配套生产能力,能生产纯棉、涤棉、人棉、麻棉等四大类100多个品种,现有职工2880人,其中党员328人。</p><p class="ql-block"> 一年来,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我们认真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紧紧围绕经济工作中心,结合转换经营机制的实践,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在纺织品市场面临严峻形势的情况下,依靠党政一班人的精诚团结,依靠全厂广大职工群众的理解支持,依靠以专职政工人员为骨干的一支强有力的政工队伍的辛勤努力,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创造了良好的厂内政治环境和治安环境,保证了企业各项改革措施和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1992年,我厂被评为九江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和全省经济文化保卫工作先进单位,企业思想政治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成果,经济工作也跃上了新的台阶。在连续四年被评为九江市经济工作先进单位的基础上,1992年又被评为九江市经济工作红旗单位,当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55亿元,比历史最好水平的1991年增长18.68%,印染布产量4400.85万米,比上年增长31.2%,其中外销产品达2998.79万米,增长95.85%,织布442.4万米,增长13.99%,印染布质量和织布质量分别提高了1.29和2.58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65845元,增长21.26%,实现利税257万元,增长36.41%,职工人均收入2392元,增长13.9%。去年底,国家经贸部批准授予我厂自营进出口业务权,使我厂直接跨入了国际大市场。今年头四个月,又上新台阶,与去年同期比,产值增长30.44%,印染布产量增长19.72%,坯布产量增长37.46%,印染布质量和织布质量分别提高7.24和1.38个百分点,销售收入增长93.64%,发出商品增长52.3%,产品产销率达到120.8%,实现利税增长94.1%,企业呈现出稳定发展的好势头,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丰收。</p><p class="ql-block"> 回顾一年多以来的实践,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四项工作:</p><p class="ql-block"> <b>一、抓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改革意识。</b></p><p class="ql-block">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真正把企业推向市场,这是我国经济体制的一项深刻变革。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求人们的思想观念来一个根本转变,把思想统一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思想新观念上来。一年来,我们紧紧抓住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这个关键,采用多种方式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教育,努力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改革意识。我们党委中心组始终坚持每周半天政治学习的制度,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统一思想认识,坚定改革的意志,正确分析形势,果断进行决策。同时,我们采取先上后下、先党员干部后职工群众的方法,充分利用各种阵地和各种宣传工具,广泛开展深化改革的教育和宣传,一年来先后组织了5次全厂规模的大学习、大讨论。去年初,我们提出了“强化基础管理,突出技术进步,加大改革力度,重振三厂雄风”的工厂方针,并先后举办中层干部学习班和班组长以上骨干学习会,组织全厂职工认真学习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党委负责同志亲自宣讲社论精神,党委委员、厂级领导都在大会上交流了自己的学习体会,为全厂的学习起到了示范作用。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和中央4号文件发表以后,我们及时传达学习,开展了“九江大开放,三厂怎么办”的大讨论。党的十四大召开以后,我们紧密结合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实际,反复学习大会文件,掀起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换脑筋的热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调整企业结构,加速技术进步,跻身国际市场,再显三厂雄风”的九三年工厂方针。通过这些学习,有效地增强了职工的改革意识,保证了企业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如在去年初,为调整企业结构,加快技改进度,扩大规模经营,我们提出了兼并因长期亏损而停产的原九江市棉织厂的设想,消息传出以后,一时沸沸扬扬,不少职工认为,棉织厂亏损严重,负债累累,工人常常集体到市政府要求发工资,我们这样做是自找麻烦,风险太大,得不偿失。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党政一班人反复学习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谈话,同时组织干部到棉织厂实地调查,发动全厂职工讨论兼并的利弊得失,终于使大家认识到:兼并原市棉织厂,为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增强企业后劲,进一步发展我厂的生产力提供了重要机遇,从近期看,虽然有一定风险,会增加企业负担,但从长远观点看,这一举措不但对两个厂的职工都有利,而且也为减轻政府负担、稳定社会秩序做出了贡献。认识统一以后,我们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兼并方案,很快得到了批准。去年四月,正式将该厂兼并为我厂的一个分厂后,我们迅速组成了分厂党政班子,组织分厂职工进行解放思想、转换脑筋的再学习、再讨论,发动大家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双手,很快恢复了生产,扭转了亏损局面,年末实现了盈亏持平,并且开发出纱织灯芯绒等新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p><p class="ql-block"> (▽《江西日报》头版头条刊载本厂职工郭可同撰写的文章:《九棉三厂大步抢占国际市场》)</p> <p class="ql-block">  <b>二、抓好协调,正确引导,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b></p><p class="ql-block"> 转换经营机制,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当前进行的三项制度改革,直接涉及到人们利益关系的调整,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暴露出各种矛盾。作为企业党委,一方面要坚定改革的信心,毫不动摇地支持改革,同时要紧密联系改革实际,协调解决各方面的矛盾,正确引导,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一年来,我们从各方面作出了艰苦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p><p class="ql-block"> 1992年初,厂部决定在加大改革力度上下大气力,采取大动作,拟出了实行一等品工资制等三项改革方案,提交厂四届五次职代会审议。由于准备工作不充分等原因,三项方案均未获得通过。面对这种局面,党委立即召开会议进行研究,一致认为:改革的道路不可能是笔直的、平坦的,更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方案未通过,从表面看是职工代表和群众对涉及到自身利益的改革在认识上有差距,但也说明我们各级领导对改革的意义、目的、内容等宣传不够,方案本身也不尽完善,因而未得到职工的理解和支持,它并不说明职工不支持改革,反而证明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做好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越要动员、团结和依靠广大职工群众。为此,我们先后召开中层干部学习会和班组长以上骨干学习会,深入学习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和元旦社论,党委领导亲自宣讲,宣传三项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把厂部改革意图原原本本地交给群众,帮助大家一笔笔地算账,消除了职工的心理障碍。为适应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建议厂部对方案进行必要的修改,以暂行办法的形式先行试行,以求在实践中探索、检验。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理顺了职工的情绪,消除了矛盾,为改革方案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心理环境。“一等品质量工资分配办法”在印染系统试行以来,平均月产量超过400万米,比改革前增产1/3以上,质量提高了10个百分点,职工人均收入增加25.81%,一线工人最高的达到500多元。工人们说:过去是推任务,看钟点,盼停电休息,现在是争任务,抢时间,唯恐没事干。教育和实践帮助全厂职工转变了观念,形成了全厂干部职工一致图改革的群体意识,促进了机构、人事、劳动用工、医疗制度和住房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顺利推行。</p><p class="ql-block"> (▽《江西日报》刊发本厂职工郭可同撰写的文章:《解开“扣子”百事顺——<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九棉三厂贯彻“条例”纪事》</span>)</p> <p class="ql-block">  <b>三、深入实际,化解矛盾,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疏导作用。</b></p><p class="ql-block"> 企业改革、生产经营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要点和重点。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企业内部改革的不断深化,职工思想也异常活跃,我们在工作中坚持深入实际,注意及时发现和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疏导作用,保证改革的不断深入。</p><p class="ql-block"> 比如,去年我厂在进行机构人事和劳动用工改革时,精简了142名非生产人员。这142人中,有不愿干活的懒汉,有在外捞钱的“挂编”人员,还有体弱多病年大力衰不适应工作者;有工人,也有干部。这些人被减下来后,一时想不通,找人说情的,哭哭啼啼的,扬言闹事的,上门骂街的,一时间弄得有的行政部门无法正常工作。党委决定抽调一名支部书记和一名政工干部,组成下岗人员安置办公室,把下岗人员组织起来进行学习,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改革形势,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对下岗人员逐个摸清情况,根据他们的表现和特点区别对待,分别作了重新上岗、开发第三产业、厂内退休等不同安置,使复杂的矛盾得到了解决。</p><p class="ql-block"> 再比如,今年一月,印染系统有三个车间未完成生产任务,根据考核规定这三个车间的职工只能拿50%的基本工资。厂部决定坚决兑现。消息一传出,各种议论纷至沓来:“辛苦了一个月,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只拿一半基本工资,实在想不通”,甚至有的人对干部说:“你们怎么下得了手?”的确,这是我厂第一次在分配问题上,在这么大的范围内动真格的。为了做好分配兑现工作,党委政工部门干部全部下到车间,协助做思想政治工作,分别召开支委会、干部会、党员骨干会、职工大会,帮助职工正确理解个人收入与企业效益的关系,讲清只有把产质量搞上去,企业效益好,个人收入才能提高的道理,指出“岗位靠竞争,收入凭贡献”不能停在口头上,改革要不断深化,不断发展,而决不能回到干好干坏一个样的老路上去吃大锅饭。在此基础上,又引导职工认真总结一月份的教训,采取坚决措施纠正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努力把坏事变成好事。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大家取得了共识。工人们说:任务完成好时,拿到三四百元,厂里一分钱不少我们的,现在做砸了,又想吃大锅饭,是不对头。一些当月收入减少较多的职工说:这次真正明白了,增加收入不靠天不靠地,关键靠自己。通过这次教育,职工的效益观念得到了较大增强,改革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也经受了锻炼。春风化雨般的思想政治工作,得到了职工的理解,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发工资时,没有一个职工到厂部争吵。从2月份起,这几个车间月月超额完成生产任务,也推动了全厂各单位生产经营任务的完成。</p><p class="ql-block"> <b>四、抓好政工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坚强、稳定、精干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b></p><p class="ql-block"> 当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实践,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课题。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也在于人,在于建立一支以专职政工人员为骨干的宏大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多年来,我们始终注意抓好政工队伍的自身建设,努力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水平,逐步形成了覆盖全厂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p><p class="ql-block"> 首先,我们从企业实际出发,合理设置政工机构,不断调整充实政工人员。近年来,有些人一谈到机构改革,总把眼睛盯在政工机构和人员的增减上,误认为改革就是要削减政工,造成一些政工干部心有余悸,人心思转。面对这种状况,我们不随波逐流,不在政工机构和人员的增减上大起大落。目前,我厂设有党群部门8个,工作人员28人,其中党委部门5个,专职干部14人;党总支、支部39个,专职总支、支部书记16人。我们还按照政工专业职称的要求,选择了一批思想素质较高、理论水平较好、经验丰富的同志充实政工队伍,把重点放在稳定思想,稳定队伍,优化结构,提高素质上。目前,专职政工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的占38%,中专、高中文化的占29%,初中文化的占33%,全厂共评聘高级政工师2人,政工师13人,助理政工师、政工员17人,基本做到了机构健全,队伍稳定。</p><p class="ql-block"> 在政工队伍建设方面,我们还特别重视抓好政工人员的思想作风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针对当前一些地方思想政治工作有所淡化的倾向,组织政工人员反复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中央领导同志关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关系的论述,运用正反两个方面的事例,教育政工人员要自尊、自重、自强,通过自身卓有成效的工作,维护政工人员的形象,树立自己的威信。引导大家认识到,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当前,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工作中,有大量的思想热点难点问题,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有新的发展,水平有新的提高,这实际上给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大有可为的契机,为政工人员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作为党的政工干部,没有任何理由经不起一点风浪,受不得一点波折,更不能见风使舵,怨天尤人,自己淡化自己,而应积极投身于改革的大潮,找准位置,进入角色,以实际行动显示党的政治优势在企业改革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威力。</p><p class="ql-block"> 为了使政工人员能更有效地开展工作,我们还从实际出发,尽量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我们坚持每周召开一次党群部门协调会,每月一次政工例会,传达贯彻上级指示,通报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状况,研究部署工作。鼓励政工干部主动参与,积极对本单位工作提出决策意见或建议,要求他们做到了解、熟悉、掌握生产,但不干预生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们还注意及时正确地宣传政工干部的工作业绩,实事求是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明确政工干部与行政干部同等待遇,有效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目前,我厂政工干部整体上思想稳定,工作积极,为企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92年,我们对干部进行了一次全面考核,从理论水平、党性观念、政策水平、工作实绩等九个方面,分四个层次(群众评议、中层干部互评、职代会评议、厂党政工领导评议),采取无记名打分方式,对全厂中层干部进行民主评议,受到评议的党群系统中层干部中,全部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信赖。</p><p class="ql-block"> 以上是我们在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来,在贯彻《条例》过程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所做的几项具体工作。与上级要求比,与兄弟单位比,与飞速发展的形势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今后,我们要继续努力,大胆实践,不断探索在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以坚韧不拔的精神,积极开拓的姿态,发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发挥优势,努力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供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政治保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1993年5月25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三、《妙手痴心绘锦绣》</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995年5月)</p><p class="ql-block"> ☆这是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东方之子—长江人”栏目所<span style="font-size: 18px;">撰写的访谈对象</span>背景材料,与<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本公司党委宣传部干事安代斌合作完成。</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妙手痴心绘锦绣》</b></p><p class="ql-block"> ——记九江捷成印染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艺美术师何光芬</p><p class="ql-block"> 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江西省九江市,有一位与长江有着不解之缘,几十年来在平凡的岗位上忘我工作,为繁荣发展我国的染织美术设计事业、美化人民生活作出了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她,就是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九江捷成印染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艺美术师何光芬。</p><p class="ql-block"> 在捷成公司的样品室,在何光芬的工作间,一摞摞花布、一张张设计图案,组成了一片五彩缤纷、百花争艳的迷人世界。那明快流畅的线条,变幻不定的色彩,或富丽堂皇、或清淡典雅,处处洋溢着生命活力的一幅幅优美的花布图案,犹如那千姿百态、锦绣壮丽的万里长江,从这位身着对襟褂、脚穿布绊鞋的纤弱妇女手中那管生花妙笔下,从九江捷成印染有限责任公司的印花机上,如行云流水般那么自然、那么巧妙地流泻出来。</p><p class="ql-block"> 人们问何光芬:你那无穷的创造力从哪里来?她淡淡一笑,诙谐地说:也许是那滚滚不尽的长江水吧……</p><p class="ql-block"> 何光芬出生于长江上游的一个普通农家,从小就喜欢动手动脑,涂涂画画。1964年,她以优异成绩从四川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毕业后,分配到上海杨浦棉纺织印染厂从事花布设计工作,从此就与染织美术设计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71年初,她主动要求支援内地建设,来到了捷成印染公司的前身——九江第三棉织印染厂,在风景秀丽的浔阳古城——匡庐之下的九江市扎下了根。</p><p class="ql-block"> 30多年来,何光芬坚持深入实际,勤奋创作,先后设计了2000多幅富于生活气息、符合时代特色的印花图案。她的作品设计新颖,层次丰富,构图严谨,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在江西省乃至全国多次获奖,其中大奖就达14项之多。1991年,在代表全国印染行业产品最高水平的“上海花布之春”展销评比会上,何光芬设计的两张粘胶印花布花样分获大赛最高荣誉“金花奖”和“银花奖”;同年设计的“锦上添花”图案,获江西省最佳设计奖,被纺织部选为对外国际设计交流作品。近几年,根据她设计的图案生产的印染布,先后创造了2个“部优”产品,1个“省优”产品。多年来,她的新花样中选率、生产量、经济效益始终处于同行中的前列,产品除销往国内广大城乡市场外,还远销亚、非、欧、美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p><p class="ql-block"> 从何光芬第一张设计作品投产到目前,她的作品转化为效益的具体数据已无法完全统计。1986年,她为引进拷花设备的生产创作了一幅图案,因设计独特新颖,制成品十分抢手,销售量远远超过其他厂家生产的同种进口花型,年销量达280万米,投产2年就创利润198.62万元;1992年,她带头攻下了一批仿蜡花布高难花样,投产2年来,销售量超过1900万米,全部出口到非洲的广大地区,不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为企业、为国家争得了荣誉。</p><p class="ql-block"> 何光芬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是她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所取得的。为党做贡献、为人民生活创造美是她工作的动力,坚持不懈地深入生活是她进行艺术创作的源泉,为事业顽强拼搏、勇于献身是她成功的保证。1986年,为设计一批进口花样,何光芬与同事一起到南疆调研采风,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发现自己患了乳腺肿瘤。为了不影响工作,她把诊断书悄悄地塞进口袋,忍着病痛,像往常一样翻山越岭去写生。当她完成调研任务返回九江,一下车就累得昏倒在地,不得不立即住院手术。躺在手术台上,她仍记挂着这批未完成的设计,刀口刚拆线,就一步一挪地来到工作室,颤巍巍地拿起画笔,不能坐就站着,左手不能用就只用右手,身子直不起来就弯着腰,当她最终完成了这批设计任务时,又因过度劳累再次昏倒在工作室。多年来,何光芬就是凭着一股为工作不惜牺牲的精神,克服了因肿瘤手术以及高血压、腰骨裂等疾病所造成的困难,顽强地攀登着事业上的一座又一座高峰,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浇灌出了服饰世界那一朵朵绚丽夺目的鲜花。</p><p class="ql-block"> 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果实。为表彰何光芬同志的突出贡献,她先后被授予“捷成公司标兵”、“九江市优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江西省“最佳设计工作者”、“江西省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获全国和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当选为九江市政协常委、市科协副主席、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p><p class="ql-block"> 在荣誉面前,何光芬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在物质利益的诱惑面前,她也没有放弃几十年来对事业不懈的追求。她把名利都看的很淡,一再要求“不要宣传我自己”。近些年,随着她在事业上的巨大成功,她成为沿海地区许多单位从内地挖掘人才的重点对象,那些许诺付给高薪、提供高标准住房,携家人同去、吃喝行都可全包的邀请函一封接一封地飞来,有的人干脆找上家门,再三要她“出山”、“下海”。可是,何光芬舍不得生她养她的长江水,舍不得这方她辛勤耕耘几十年,能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红土地。她说:这里有我创作的源泉,这里是我事业的根,我应当一如既往,为公司的发展和染织美术设计事业的繁荣作出新的努力!</p><p class="ql-block"> (▽何光芬获得的部分奖章及荣誉证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四、《九江捷成印染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史》(节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995年)</p><p class="ql-block"> ☆1995年,根据中共九江市委组织部、市委党史办统一部署,编纂九江市企业组织史。其中九棉三厂(时称九江捷成印染有限责任公司)部分由笔者兼任编纂领导小组组长和主编。这是笔者撰写的《九棉三厂组织史(简本)》的第一章:“概述”。1999年4月,《九江市企业组织史资料》一书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发行,本章编为该书市属企业第五章第一节:“简史”。</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九江捷成印染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史》(</b><span style="font-size: 20px;">节选)</span></p><p class="ql-block"><b> 第一节 简史</b></p><p class="ql-block"> 江西九江捷成印染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捷成公司)是1994年6月26日在原九江第三棉织印染厂基础上整体改制成立的国有独资公司。公司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庐山北麓、长江之滨的九江市城区,总占地面积309066.2平方米,其中主厂区位于城区中部的黄金地段,占地面积183818.9平方米;织布厂区位于城区西部的九江开放开发区,占地面积33107.3平方米;在城区东部的八里坡,昌九高速公路与九江长江大桥的连接处,还有92140平方米待开发的原农、林用地。 现有职工2860人,固定资产原值5016.27万元,年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均逾2亿元。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较先进的织造印染设备,享有国家批准的进出口经营自主权,具有优惠的投资政策和优良的投资环境,是国家中(一)型企业,1993年4月12日,经中共九江市委明确为正县级单位。</p><p class="ql-block"> 捷成公司的前身——九江第三棉织印染厂(简称九棉三厂)始建于60代末期,是在原九江新生棉织印染厂(简称新生厂)基础上改组设立,后与来浔的上海市第十九漂染厂(简称十九漂)、上海市第三十一棉纺织印染厂(简称三十一棉)一条印花生产线联合扩建而成。新生厂原为江西省公安厅所属的劳改企业,“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九江军分区派出军管小组实行军事管制,1969年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江西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时划归兵团领导。1969年6月23日,兵团筹建领导小组决定成立新生厂领导小组,负责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江西生产建设兵团棉织印染厂的筹建工作,企业遂转变为全民所有制的工业生产企业。时有职工474人,固定资产228万元。1970年5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江西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十一团(以下简称二十一团),按军队建制设置内部组织机构。1970年初,上海市搬迁一批企业支援内地建设,经江西省革命委员会和上海市革命委员会批准,将在沪的十九漂和三十一棉一条印花生产线搬迁到二十一团,是年12月起,上海支内职工陆续进厂。1969年到1972年,先后接纳了福建、赣南等地的部分复退军人和南昌、上海、福建等地的大批知识青年进厂。1971年底,有职工2515人,固定资产454.12万元。1971年夏,江西生产建设兵团撤销,二十一团移交给地方,1971年6月28日改名为江西九江第三棉纺织印染厂,同年10月1日更名为九江国棉三厂,均隶属于九江市革命委员会;1972年3月21日划归九江地区革命委员会领导,1973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西省军区农业建设师(以下简称农建师)成立后,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西省军区农业建设师棉织印染厂,转归农建师领导。1975年5月农建师撤销,企业更名为九江第三棉织印染厂,隶属九江地区革命委员会领导,日常工作由地区工业局管理;1983年地市合并后,隶属九江市政府领导,日常工作由市纺织工业局(公司)管理。1992年4月28日,九棉三厂兼并了原九江市棉织厂,使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1994年6月23日,九江市政府委派成立江西九江捷成印染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同年6月26日正式创建成为九江市首家国有独资的公司制企业。</p><p class="ql-block"> 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到1969年6月,新生厂实行军事管制。1969年6月到1971年6月,在兵团管理期间,按照军队领导体制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1971年7月成立厂革命委员会,实行一元化领导。1979年5月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党委集体领导,厂长行政指挥,职工民主管理。1985年1月实行厂长负责制,确立了厂长的中心地位,党委保证监督,职代会民主管理。1988年成立工厂管理委员会,协助厂长研究处理重大生产经营决策问题。1994年6月企业整体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后,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p><p class="ql-block"> 经过20多年不间断的更新改造,捷成公司现已发展为基本具有能加工涤、棉、麻、丝绸不同种类,高、中、低不同档次各种织物,以生产出口创汇产品为主的外向型企业。建厂之初,新生厂仅有1511M型织布机550台,一条不完整的灯芯绒印染生产线,主要生产中条灯芯绒色布,年产值仅1297.01万元。上海十九漂、三十一棉一条印花生产线搬迁到九江后,新增2条印染生产线,产品除灯芯绒色花布外,还有各种规格的纯棉色布、花布和卡叽布,1972年,印染布产量2290.98万米,工业总产值3673.31万元。70年代中后期,经省、地主管部门批准,先后投资500余万元,新增或更新部分设备,1980年,印染布产量4418.48万米,工业总产值6060.97万元。进入80年代,纺织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为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需要,提高产品“高、深、精”加工能力,1983年着手进行棉改涤改造,新增了涤棉生产线;1986年起,先后投资1256.25万元,从德国、意大利、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引进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印染设备;1991到1994年,投资1394.16万元,完成了宽幅外销产品印染生产线和2x1500千瓦余热发电机组及2台20吨锅炉改造,1993年起,投资2956万元进行高支高密生产线的改造。1981年,产品只有10个品种,60个花型,到80年代末,主要产品的花色品种已超过200个;进入90年代,企业进一步加强基础管理,以质量、品种、效益为中心,大力加强产品开发,促进了产品向“高、新、优”方向发展。生产的各色纯棉花布、灯芯绒系列花、色布,哔叽、纱卡,各式花绉布、拉绒布,涤棉花、色布,苎麻、亚麻印花布,仿毛整理布等主要产品,质量档次不断稳定提高;近几年共开发了27项新产品,其中省级以上新产品22项;印花中条灯芯绒等7项产品被评为省纺织行业优秀产品,玫红灯芯绒和涤棉花布等8项产品被评为全省和纺织工业部优秀产品。“南湖牌”灯芯绒系列产品与大提花、仿蜡花、跳鲤花布等形成“三花一系列”,成为近年来企业的主要支柱产品。</p><p class="ql-block">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棉布实行统购包销。1983年开始取消印染生产的指令性计划,由企业自产自销,1984年7月组建销售科,自行组织产品销售工作,当年建立起40多个稳定的国内销售网点,在巩固发展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对外贸易,80年代中后期,先后与50多家进出口公司建立了转口贸易关系,出口产品达到上百个花色品种,销往美、前苏联、法、日、韩和中东、西非、东南亚、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5年出口交货值179万元,1993年上升到13109.4万元。1992年获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批准经营进出口业务权,直接出口创汇逾百万美元。</p><p class="ql-block">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的决定,给企业带来了改革的春风和发展的动力。1980年8月,九棉三厂被批准为江西省国有大中型企业扩大自主权试点单位。1981年9月28日,厂部下达了《经济责任制实施方案》。1982年2月16日到7月3日进行了企业初步整顿工作。1984年2月,企业内部的全面改革正式起步,当年在完成企业全面整顿验收的基础上,实现了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转轨变型。实行厂长负责制以来,先后推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举措:如划小核算单位,实行分厂制和分(子)公司建制;企业方针目标管理;建立全员风险抵押承包、工效挂钩承包等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建立全员劳动合同制、一等品工资制和岗位技能工资制;兼并濒临破产的原九江市棉织厂等。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体格局下,企业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全心全意依靠广大职工推进改革,逐步形成了“团结务实,开拓进取”的企业文化,在实践中锻炼出了一支素质较好,能打硬战的职工队伍,培育出了一支热爱事业、勤奋钻研的科技人员队伍。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18人,其中高级职称17人,中级职称74人。10年来,有12项科研项目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其中国家二等奖1个,省一等奖1个。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企业不断克服资源不足、资金短缺、市场多变等困难,逐步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经营机制和现代管理制度,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经营主体。十年改革给企业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93年同1983年相比,印染布产量由1702.61万米增长到4511.01万米,工业总产值由2095.88万元增长到20168.18万元,销售收入由1887.62万元增长到20897.08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由8400元/人增长到85500元/人,固定资产原值由1616.9万元增长到5016.27万元,实现利税由183.79万元增长到542.82万元,职工人均收入增长了3.71倍,人均住房面积翻了一番。近几年,企业4次获省纺织系统“双文明建设先进集体”,连续3次获九江市“经济工作红旗单位”,并荣获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省“自营出口创汇先进单位”、省“园林绿化先进单位”、纺织工业部“连续六年三无企业”,省、市“重合同、守信用单位”等45项市级以上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 党的十四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的两个《决定》又给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捷成公司创立之始,公司党委、董事会明确提出了在国家“九五”计划前期实现“5311”工程的目标,即年工业产值5亿元、利税3000万元、年自营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职工人均年收入1000美元。捷成人有信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乘改革之长风,渡万里之激流,努力拼搏,团结奋进,共同开创捷成公司更加辉煌的明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五、《我们是怎样抓清理“小金库”工作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996年1月)</p><p class="ql-block"> ☆这是为九江捷成印染有限责任公司纪委撰写的上报中共九江市纪委的清理“小金库”工作的经验材料,发表于《九江党风》1996年第3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是怎样抓清理“小金库”工作的》</b></p><p class="ql-block"> 捷成公司是国有独资的中一型纺织印染企业,下设印染厂、织布厂等26个部门单位,现有职工2705人。1995年,我们在上级纪委和公司党委的领导下,把清理“小金库”列为纪检、监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紧紧抓住不放,共清理“小金库”35个,清理资金70余万元,立案查处了2起利用“小金库”进行违纪活动的案件。通过清理,有效地解决了“小金库”管理混乱的状况,加强了企业的基础管理,促进了公司的党风廉政建设。</p><p class="ql-block"><b> 统一认识,加强领导,把清理“小金库”作为重点工作狠抓不放</b></p><p class="ql-block"> 前些年,随着公司内部承包责任制的层层推行,不少基层单位都有一些计划外收入,特别是在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公司对部分基层单位实行“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允许他们在完成任务的情况下,可自行提留一定比例的奖励基金和“风险基金”以后,基层单位普遍设立了“小金库”。1994年,我们会同审计部门对“小金库”进行了较大范围抽查,发现部分单位“小金库”资金的管理使用存在一些明显问题,有的单位为了充实自己的“小金库”,在分配中克扣职工工资,或千方百计截留应上交的营业外收入;有的单位“小金库”掌握在个别人手中,开支缺乏透明度,经费使用不合理,成了少数干部侵占集体和职工利益、请客送礼、吃喝玩乐、搞特殊化的经济来源;还有的将公款私存私用,滥发私分,甚至中饱私囊,出现了违纪违法苗头,群众对此反映强烈。</p><p class="ql-block">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决定并报公司党委同意,把清理“小金库”作为95年公司纪检监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副总经理任副组长,纪委、党办、行政办、财务、审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清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上述部门的几位同志组成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同时要求各二级单位、部门必须由主要领导负责,并确定1至2名同志从事具体工作,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抓好清理。公司党委主要领导在清理“小金库”工作会议上郑重宣布:公司党政班子清理“小金库”的决心是大的,不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讨价还价,要求各级党政组织和干部把清理“小金库”提到顾大局、讲党性、守纪律的高度来认识,作为开展反腐败斗争和加强企业管理的重要工作来抓。我们还设立了举报电话和举报箱,号召公司广大职工本着对党负责、对国家和集体利益负责的精神,积极举报。由于公司党政组织认识统一,领导重视,决心坚定,形成了强大的合力,为开展清理“小金库”工作提供了最重要的前提条件。</p><p class="ql-block"><b> 抓好自查,严格验收,保证清理效果</b></p><p class="ql-block"> 清理工作分三个阶段:即教育发动阶段、自清自查阶段、重点检查和总结整改阶段。在教育发动阶段,我们层层召开清理动员会,利用广播、有线电视、《捷成报》、板报等各种舆论工具,广泛宣传清理“小金库”的目的意义。自清自查是清理“小金库”的重要环节,为防止虚报、漏报,我们规定,从公司发文之日起,各单位“小金库”资金暂停支付,不准转移资金或销毁账目、凭证、记录;所有单位都要全面开展清查,做到不漏查一个车间,不漏查一个部门,不漏查一笔账且。清查采取“自查从宽,被查从严”的处理方法,对隐匿不报或避重就轻,报小不报大的,一经查出,从严处理;对行动迟缓,不按规定时限自清自查的单位,及时发出“最后通牒”,责令该单位主要负责人向公司党政主要领导作出交代。针对有的基层同志认为反正自己没有利用“小金库”谋私利,不怕你来验收,从而产生等待、观望的思想,我们反复耐心地做好宣传说服工作,打消了他们的疑虑,保证了自查工作的全面开展和按时完成。在此基础上,我们集中力量对31个“小金库”的自查情况进行了检查验收。在验收中,我们做到四看:一看该单位领导干部及有关人员的认识是否端正,行动是否自觉;二看填报是否真实,账目是否清楚;三看“小金库”资金来源是否正当,支出是否合理,是否符合财经手续;四看在自查中发现的问题是否有纠正措施,是否建立了有效的管理和约束监督机制。经检查发现,在1994年7月至1995年7月的一年内,上述单位“小金库”收入高达65万余元,大部分来源于职工工资,包括车间奖励基金、空额工资、扣病事假工资及处理废品提成、罚没收入等;支出57万余元,除多数用于奖励职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开支不够合理,如仅有140余人的印染厂某车间,两年中仅用于吃喝的费用就高达1.3万余元;有的单位“小金库”管理不规范,缺乏监督制约机制,个别单位账目混乱,存在明显的问题,我们当即决定予以封存以进一步深查。</p><p class="ql-block"> 在清查“小金库”工作中,我们采取走下去看和找上来谈相结合的方法,一个单位也不放过。对于清查中发现的问题,我们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及时进行处理,特别是在自查中未报而在被查中发现的问题,我们不怕难,不信邪,冲破阻力,敢于碰硬,坚决按章办事,发现问题一查到底。我们根据群众举报和检查情况,先后立案查处了2名干部,其中一名干部在任公司生活管理部房屋维修负责人时,私自截留应上交公司的变卖建筑材料费和施工费4500余元,用于吃喝送礼和私自分给他人,其中本人得赃款1340.40元,已给行政撤职处分;另1名干部在担任车间主任期间,自己既管“小金库”审批又当出纳,采取造假工资表冒领职工工资、收入不入账、虚报支出等方法,侵吞“小金库”资金6842.80元,受到行政开除留用一年处分,并取消预备党员资格。</p><p class="ql-block"><b> 建章立制,巩固成果,不断促进企业管理和廉政建设</b></p><p class="ql-block"> 针对清查“小金库”中发现的问题,我们于95年6月和8月先后两次向公司党政领导写出专题报告,及时提出了关于加强企业劳动管理、工资管理及二级单位资金管理等方面的若干具体建议。公司党委、董事会对这些建议非常重视,及时批转有关部门进行研究,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工资工作管理的几项规定》、《关于资金管理的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印成文件下发执行。进一步重申了公司纪委年初作出的“不准私设'小金库',化大公为小公,化公为私”等规定,对基层单位一些自有资金的处理也作了明确规定。要求所有基层单位的自有资金必须集中到公司财务部立账管理,所有权和使用权归所在单位,单位必须每半年将自有资金的收支情况向本单位职工代表团(组)或职工大会报告一次,接受群众监督。还决定由纪委、监察、审计等部门定期检查上述规定的执行情况,以防止“小金库”前清后设的现象发生。</p><p class="ql-block"> 清查“小金库”工作,得到了广大职工的拥护。印染厂漂练车间的工人们说,通过清查“小金库”,杜绝了不合理的开支,使我们车间发生了“两多两少”的变化:一是职工的工资收入由少变多了,工人在与过去付出同等劳动的情况下,每月工资收入要多30元左右;二是车间吃喝现象由多变少了,前两年平均每月用于吃喝的费用达687元,现在半年也不到600元,减少了85%,如这样坚持抓下去,我们工人干活的积极性就更高了。</p> <p class="ql-block"><b>  附:《九江党风》编后语</b>:对“小金库”的清理整顿工作,中央、省、市政府已三令五申。然而,我市一些单位至今决心不大,收效甚微,有的存在清一阵、松一阵的现象。九江捷成印染有限公司在开展清理整顿“小金库”的工作中,敢于动真格,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全市各级部门、单位学习和借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六、《浅议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出主意,用干部”工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997年12月)</p><p class="ql-block"> ☆这是1997年9月~1998年1月参加中共九江市委党校青干班学习期间撰写的结业论文,被判为优秀结业论文。后又由该校推荐发表于江西省委党校主办的《求实》1999年第11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浅议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出主意,用干部”工作》</b></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在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企业党组织能否正确地行使“出主意、用干部”职能,能否有效地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是关系到党组织能否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能否实现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能否保证中央制定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方针、目标任务在企业真正得到落实的重大问题。企业党组织要坚决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精神,创造性地工作,积极主动地把“出主意”和“用干部”两项工作做好。</p><p class="ql-block"><b> 一、出好主意,积极有效地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b></p><p class="ql-block"> 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是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任务。在深化企业改革、实行两个转变的过程中,企业党组织在重大问题决策方面,不但要能够出主意,而且要多出主意,出好主意;同时,还要善于使其主张转化为企业行政管理机构的决策。为此,企业党组织必须抓好以下三项工作:</p><p class="ql-block"> 1、认识到位,增强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p><p class="ql-block"> 首先要认清党组织参加重大问题决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方面,党的领导地位和国有企业的基本属性决定了企业党组织必须参与重大问题决策。因为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社会主义国有企业中,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参与重大问题决策,是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作用在国有企业中的重要体现,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企业党组织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如果党组织对重大问题不参与,不了解,就根本谈不上保证监督作用,就难以保证企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p><p class="ql-block"> 其次要认清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关系。参与重大问题决策,是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方面,是党组织能否确立政治核心地位的关键。只有积极有效地参与重大问题决策,才能真正地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企业党组织要破除怕“越位”的思想,自觉把参与重大问题决策作为自己工作的重要内容,主动过问关心,积极参与决策。同时还要明确,参与决策并不是党组织直接代替董事会等行政机构决策,而是要遵循现代企业的运作规范,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企业章程的规定,做到既参与决策,又充分尊重有关行政机构的决策权。</p><p class="ql-block"> 2、建章立制,保证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规范性</p><p class="ql-block"> 制定明确的科学决策的程序及工作制度,是使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既能落到实处,又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运作规范的保证。主要应当做到两个明确:</p><p class="ql-block"> 一要明确参与决策的范围及内容。主要是涉及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工作的带有方向性、全局性、长远性、关键性问题,以及与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对于公司制企业,一般来说,凡企业章程中规定的提交股东会、董事会审议决定的各项议题以及总经理职责中的部分重要议题,如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干部人事方面的重要议题,企业内部的重要改革措施等,企业党组织均应参与决策。</p><p class="ql-block"> 二要明确参与决策的方法和途径。一方面,从体制上采取措施保证。公司制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应依照法定程序进入董事会,党委书记具备条件者,一般应兼任董事长;党的纪检机关负责人应进入监事会,纪委书记具备条件者,一般应兼任监事会主席;企业党委会成员,多数应与董事会成员及经理层干部交叉兼职。另一方面,应规定必要的制度来保证。如:①企业行政负责人定期向党组织报告工作制度。一般每季度或半年报告一次,重大问题应及时报告。②党政主要领导磋商制度。凡属企业行政方面需要决策的重要问题,党政主要领导在提交决策机构讨论前均要及时磋商,形成主导意见。③党委会集体讨论对重大问题的决策建议的制度。党委针对须决策的问题调查研究,及时召开党委会讨论,形成党委集体意见,向董事会提出;党员董事在讨论重大问题时发表的意见,应体现党委意图。④党政领导联席会、党委扩大会制度。一些重要议题如中层行政干部的任免等,提交党政领导联席会或者党委扩大会,以民主集中制的方式讨论决定。⑤党组织负责人参加经理(厂长)办公会议和党群部门负责人参加行政部门负责人会议制度。以共同研究,协调企业的工作。⑥发动党员关心和参与企业重要问题决策制度。一些特别重大的决策,应广泛发动党员建言献策,集中党员的集体智慧。</p><p class="ql-block"> 3、提高素质,确保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能力和水平</p><p class="ql-block"> 一是完善党委班子的专业结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形势下,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一定要有具备经济管理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要保证班子成员中的整体素质。为此,首先要配齐配强党组织领导班子,尤其要选配好书记。同时,要着眼大局,改善结构。应适当加大党委成员中行政领导的比重,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和智能结构。</p><p class="ql-block"> 二是加强学习,提高自身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本领。要坚持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除学习政治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党的其他有关知识外,还应把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法律知识等列为必修的重要内容,积极组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参与工商管理等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干部的理论、业务水平。认真抓好干部的在职自学,健全干部读书笔记制度及学习考核制度,把领导干部学习培训情况列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不断提高党委成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p><p class="ql-block"> 三是抓好决策全过程的参与。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不仅仅是决策时有参与研究的机会,也不仅仅是参与制定的过程,而重要的是要参与制定与实施的的全过程。既做到谋在其前,决在其中,又做到善在其后。决策前,要认真调查研究,掌握情况,多想主意,多出思路,主动为决策提供依据;决策中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和途径,站在党的事业的高度,积极大胆地参与讨论,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保证参与的有效性及决策的科学性;决策后要全力以赴,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政令畅通,使重大问题的决策落到实处,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决策内容,检验决策的正确性。这样,才能保证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有效性,提高参与的决策水平。</p> <p class="ql-block"><b>  二、管好干部,大力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建设</b></p><p class="ql-block"> 用干部的实质在管干部。要管好厂,首先必须管好党,管好经营管理者;首先要管好企业的干部队伍。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形势下,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应注意正确处理以下三个关系:</p><p class="ql-block"> 1、正确处理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支持行政依法行使用人权的关系,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干部管理机制</p><p class="ql-block">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是党的组织路线的核心内容和具体体现,是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方面,也是坚持党对企业政治领导权的一个关键环节。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企业,是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经济基础,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也是产业工人最集中、党的阶级基础最雄厚的地方。企业管理人员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骨干力量,是党的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加强对企业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才能有效地实现党对企业的政治领导,保证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在企业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p><p class="ql-block">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要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既体现党的领导,又符合法定程序。党管干部,是党组织运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管理干部,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管理干部,用制度管理干部。党管干部是党的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而不是一种单一的任免方法,并不等于党组织直接任免干部。在具体操作上,应与《公司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相衔接,同支持企业行政领导依法行使用人权相结合。所以,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保证企业行政领导用人权是完全一致的。这种一致性表现在:干部队伍的“四化”方针是一致的;选拔任用干部的任人唯贤的路线、德才兼备的标准是一致的;集体讨论的原则是一致的;尤其是为企业全面发展的共同目标是一致的。</p><p class="ql-block"> 在干部管理体制上,企业党组织应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干部管理权限,对干部工作的全过程实施管理,重点管好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和党群系统的全体干部。企业党政组织应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的精神,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制定明确的干部管理制度,界定党的组织部门和行政人事部门在干部管理方面的职责,规范干部培养、选拔、任用、管理工作程序。</p><p class="ql-block"> 2、正确处理抓好自身建设与企业领导集团整体建设的关系,突出管好企业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p><p class="ql-block"> 在企业中,人们通常所讲的“党政工”、“老三会”、“新三会”等等,均是企业某一方面的领导机构,它们综合起来构成企业领导集团,其中各机构的领导层(一般为党政机构正副职、其他有关机构的主要领导等)组成企业领导班子集体。他们是企业各方面工作的领头人。要坚持党管干部,首先就要管好管干部的干部。企业党组织要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主动地协助上级党委、政府做好企业领导班子的管理,尤其要突出抓好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p><p class="ql-block"> 企业要适应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其领导者不仅要有经济头脑,还要有政治头脑,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坚持党的事业第一,人民的利益第一。为此,首先要抓好党组织领导班子的自身建设,从严治党。要健全抓企业党建工作的责任制,党组织领导成员要率先垂范,搞好自身的学习和工作,严格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领导水平,做到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坚定地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要从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入手,强化企业领导班子成员的培养教育,以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增强政治观念、改革观念、党性观念、市场观念、群众观念,树立正确的生产经营工作方针。</p><p class="ql-block"> 要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必须强化企业领导集团的整体意识。国有企业中的党组织和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厂长)等,都是党和国家对企业实施领导和管理所必要的组织形式,是企业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们虽然具有各自的特殊职能,但搞好企业的目标是共同的。企业领导集团的每一名成员,都要树立立党为公的思想,讲政治,顾大局,以事业为重,建立起互相支持、互相信任、和衷共济的和谐关系。企业党组织要善于依法行使职权,忠实履行党章规定的职责,在领导集团中发挥好协调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通过自己卓有成效的工作,不断强化党在企业的组织力量和政治影响,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领导班子的整体力量,增强班子的战斗力、号召力,从而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p><p class="ql-block"> 3、正确处理干部培养使用与管理的关系,注意用干部动态考核的结果管理干部</p><p class="ql-block"> 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建设高素质的企业干部队伍,不仅仅体现在干部的培养教育、选拔使用上,还要认真地抓好干部的管理监督工作。加强对干部的动态考核,用考核的结果来管理干部,是干部管理监督的重要手段,也是管好用好干部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干部动态考核要坚持看党性、重实绩、尊民意的原则。用科学和民主的方法,对干部的德才表现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企业党组织要从实际出发,会同行政管理部门共同建立融竞争、激励机制于一体的干部动态考核制度,规定明确的考核目标和具体的考核方法程序。坚持做到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自我考核与组织考核相结合,上级考核与职代会民主评议考核相结合。从当前实际情况看,要加大考核中干部公开述职和群众民主评议工作的力度,把群众拥护不拥护、群众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干部德才表现的重要尺度。企业的各级各类干部,均应以本人履行岗位职责和完成任期目标情况为依据,定期在一定范围的领导、群众及各方面代表参加的会议上进行公开述职,再由群众以无记名方式对其进行民主评议和素质测评。党组织根据民主测评反映出来的情况,组织力量进行重点考核,对干部作出实事求是的综合评价。</p><p class="ql-block"> 要善于运用干部动态考核的结果管理干部。通过考核,划分干部所在的等次(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考核结果必须与干部的使用、奖惩紧密挂钩,做到赏罚严明,及时兑现。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企业干部考核管理制度,真正实行优胜劣汰,做到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不断增强企业干部队伍的活力。</p><p class="ql-block"> 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期,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是全党面临的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根本保证。企业党组织必须认真履行“出主意、用干部”职能,坚持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不动摇,为实现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作出新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七、《企业破产临困境,党委迎难护大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998年5月)</p><p class="ql-block"> ☆ 本文原是1998年4月以捷成公司党委名义写给九江市委组织部的汇报材料。略经修改后,刊发于《江西党建》1998年第8期,公开发表时署名“九捷”,即九江捷成印染公司党委。</p><p class="ql-block"> 1996年,捷成公司生产经营面临着空前严重的困难。在企业困难时期如何做好党的工作?笔者经反复思考,向时任党委书记幸文豪提出了公司党的工作要做到“思想不能乱、斗志不能减、工作不能等、管理不能松、队伍不能散”的建议,得到了党委和行政领导班子的赞同。1997年捷成公司破产清算时,笔者被市委正式任命为捷成公司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幸书记到龄办理退休手续但留岗工作)。我们按照这几个“不”开展工作,保证了企业的稳定和破产重组等工作的顺利进行,得到了省、市党委的高度评价。</p><p class="ql-block"> 《江西党建》是第一次由省级党刊介绍本企业党委“五个不”工作经验。当时,由于担心社会上有的同志可能对“队伍不能散”与国家有关企业破产政策中要“关门走人”的内容有不同理解,所以在《江西党建》发表时,文中删去了“队伍不散”一语(其实,当初提出“队伍不能散”的涵义,主要是指企业的领导班子不能散、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不能散、骨干队伍不能散,而不是笼统地说企业的人员不能变动)。后来,在中央组织部、中央政策研究室等印发的材料中,均将“队伍不散”改为“班子不散”且列为“五个不”之首(参见本选辑中第八和第十篇文章的题解)。</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企业破产临困境,党委迎难护大局》</b></p><p class="ql-block"> 1997年7月,经九江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九江捷成印染有限公司宣告破产,这对有近30年历史、2654名职工、曾经创造过辉煌业绩的国有大(二)型企业而言,犹如石破天惊,陷入一片混乱。面对困境,公司党委思想不乱,斗志不减,工作不等,管理不松,排难而进,团结和依靠群众,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维护了大局,保持了企业的稳定。</p><p class="ql-block"><b> 一、建设坚强的组织,保证企业始终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治核心</b></p><p class="ql-block"> 企业破产后,公司党委明确提出,企业破产了,党组织不能散,企业运作的情形变了,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不能变,要把企业党组织建设成为维护稳定的坚强核心。</p><p class="ql-block"> 一是强化党委班子自身建设。公司一破产,在上级党组织的关心下,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公司党委的领导力量,班子成员由破产前的五人增加到六人。根据破产后的形势,公司党委多次组织中心组学习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央(97)4号文件、国务院的《鼓励兼并、规范破产、减员增效、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文件及省市有关精神,在班子内部率先形成对破产的正确认识,统一思想,要求党委班子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坚强、更有凝聚力和战斗力,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确保企业稳定和国有资产不流失。</p><p class="ql-block"> 二是强化基层支部建设。对26个支部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了不同的目标管理办法,仍然实行严格的考核细则,要求各支部在新的形势下,探索新的活动方式和对党员实行教育管理的途径,在实施再就业工程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p><p class="ql-block"><b> 二、坚持开展党建工作,保证企业始终有一个稳定的基础</b></p><p class="ql-block"> 首先,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着力化解矛盾。企业破产后,职工工作没了,收入来源断了,生活变艰难了,思想疙瘩深了,怨言牢骚多了。针对这种情形,公司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挂帅的稳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我们按期刊出各类宣传栏、墙报,摆事实,讲道理,做好正面引导;深入职工家中,与职工谈心、交流,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劝说和批评教育,帮助职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及时消除不满情绪,解开思想疙瘩。由于党委的思想政治工作得力,维护了企业的稳定,破产八个月来,公司未出现一起职工上访或闹事事件。</p><p class="ql-block"> 其次,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着力提高素质。企业破产后,流动、外出党员增多,给党员教育管理带来许多不便。公司党委提出,党员下岗,党员思想不能“下岗”,企业的生产经营停了,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不能停。为此,我们克服困难,结合实际,使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适应企业破产后的新情况。一是组织生活不放松。针对党员分散、不易集中的特点,许多支部就利用职工每月来厂领取生活费的时间,召集党员过好组织生活,向职工介绍企业破产的情况,传达党委有关精神,交流思想,了解职工疾苦。二是突出技能培训。在破产后的8个月内,公司共举办服装裁剪、烹调、室内装修、机械修理等各类培训班8期,培训党员、职工1100多人次。通过培训,大部分党员、职工已掌握了1—2门新技术,顺利地走上了新的岗位。三是加强流动党员管理。针对外出职工增多的情况,公司党委强化外出党员的管理,建立了外出党员登记联系制度,凡党员外出,事先向组织报告去向,按规定给外出党员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要求党员定期报告工作和思想状况,加强联系。</p><p class="ql-block"> 第三,抓好有关善后工作。一是配合进行资产清算。法院裁定企业破产终结后,公司的资产由九江市纺织印染集团公司协议收购,在进行公司资产重组期间,根据集团公司的指令,成立了企业资产经营临时管理委员会,公司党委主动配合,搞好企业资产的清算、核查、评估,有效地防止了国有资产流失。二是组织生产自救。企业破产后公司党委不等不靠,及时组织生产自救,按照“一厂多制,分块搞活”的思路,充分挖掘自身的人力、技术资源,积极发动职工群众走向社会,参与社会竞争。机修车间有职工51人,其中党员8名,企业破产后,依靠自身力量成立了捷成建筑装潢公司,积极向外拓展业务,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另外,在公司资产实行重组准备开展生产时,党委打破多年来的用人习惯,按照“个人申请、群众拥护、组织批准”的办法,在职工、党员中公开招聘(选任)机关行政(党务)工作人员,深受职工群众的拥护。</p><p class="ql-block"><b> 三、实施民心工程,保证职工始终情有所系,心有所安</b></p><p class="ql-block"> 公司早在1996年3月就成立了下岗职工安置办公室,专门负责职工再就业工作。公司破产后,党委要求安置办广泛与社会各界联系,为困难职工实现再就业牵线搭桥。仅1997年9月,公司与一家棉织厂协商,安排职工120人。各支部也在安排职工再就业上想方设法,为困难职工多方奔走,帮助他们尽快走上新岗位。成品车间支部积极组织,向宾馆、茶厂等单位推荐职工15人。同时,发动党员率先垂范,更新观念,勇于走向社会,做再就业的带头人。职工也各尽所能,有的办起家庭幼儿园,有的开设“小餐馆”,有的“下海”搞小经营。现在,全公司职工除因身体原因不能就业者外,其余都找到了一份工作。</p><p class="ql-block"> 对特困职工尽力予以照顾,有的安排留守,有的实行内退(其工资标准高于破产职工生活费),对破产期间职工的大病、急病就诊费用,千方百计从有限的资金中挤出一部分予以借支,对离退休职工的“两费”,尽力按时足额发放。春节前夕,党委一班人顶着寒风,踏着冰雪,走家串户,深入特困、烈军属等职工家庭,把从各方筹集的困难补助金连同党组织的关怀送到职工手上。在各个支部,关心困难职工更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破产期间,绒布车间的一名职工在沙河镇被车撞倒,支部书记立即乘公共汽车到几十里外的医院看望。</p><p class="ql-block"> 在企业破产后的艰难岁月中,广大党员表现出比以前更强的责任心,更强的党性观念,更高的道德品质,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许多党员在组织需要时,不讲条件,不计报酬,随叫随到。春节期间,由于线路老化和大雪的积压,公司家属区的许多电线短路,机修车间党员张相保不分白天黑夜,顶风冒雪,哪里线路断了,他就出现在哪里,他到哪里,灯光就亮到哪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八、《在企业破产重组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做法和体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999年8月)</p><p class="ql-block"> ☆这是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1999年8月召开的全省困难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的大会发言典型材料。</p><p class="ql-block"> 本文完整地阐述了“五个不”的内容和具体做法,得到省委宣传部领导的高度评价。会议期间,笔者还就此内容,接受了江西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的录音采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企业破产重组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做法和体会》</b></p><p class="ql-block"> 我们九江三棉印染有限责任公司党委是1998年12月由原九江捷成印染有限责任公司党委改建而成的。原九江捷成公司(九棉三厂)是国有大(二)型企业,有30年历史,在职职工2219人,离退休职工435人,拥有6条印染生产线,392台织布机和与香港创利集团合资创办的啄木鸟服装公司,曾为国家作出过很大贡献。但进入九十年代后,由于多种原因,国内印染业连续8年全行业亏损,捷成公司终因资不抵债于1997年7月经九江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破产,1998年被九江纺织印染集团公司整体收购后重组为九江三棉印染有限责任公司。两年来,公司党委面对重重困难和压力,坚定地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坚持不懈地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团结依靠职工群众,做到思想不乱,斗志不减,工作不等,管理不松,队伍不散,有效地维护了企业的稳定,保证了破产清算、资产重组、人员分流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p><p class="ql-block"><b> 一、破产重组中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b></p><p class="ql-block"> 1、职工思想受到剧烈冲击,各类认识问题大量产生。</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破产、职工下岗虽不再是新鲜事,但是“破产”、“失业”真的降临到自己身上,仍然难以承受。中老年职工的痛苦与感伤尤为强烈。离退休职工担心,自己干了一辈子,本该安享晚年,但工厂破了产,本来就不多的养老金还能不能保证?今后的生老病死谁来管?有的说,过去我们辛辛苦苦打江山,创了业,如今改革来改革去,却把企业给改没了,难道国家对企业真的不管了?中年职工辛辛苦苦二三十年,为企业贡献了青春,如今肩负沉重的家庭负担,却失去了工作,心理严重失衡,少数人心中过去那种“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的光荣感荡然无存,认为改革就是以牺牲工人的利益为代价,进而抱怨市场经济,抱怨企业领导,抱怨社会分配不公。有的青年职工参加工作不久,本想大干一场,实现人生价值,但一夜之间失了业,觉得在社会上抬不起头,感到前途渺茫,丧失信心。</p><p class="ql-block"> 2、大批职工生活困难,热点难点问题集中。</p><p class="ql-block"> 多年来,印染企业不景气,职工收入低,经济承受能力弱,企业破产后,每月仅拿120元(后调整为130元)生活费,生活更为艰难。一些职工整日忧心忡忡,悲观失望,家庭、邻里矛盾增多;有的把怨气发泄到领导身上,要找上级“讨说法”,说“我没饭吃,就天天到领导家里去吃”;少数职工焦躁不安,情绪易冲动,有时偶然一件小事,处置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突发事件;职工的不满情绪又常常联系到社会上的腐败和贫富悬殊现象,自身的清苦与某些人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形成强烈反差,使职工思想更易激化,个别人甚至散布一些过激言论。</p><p class="ql-block"> 3、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发生变化,工作难度加大。</p><p class="ql-block"> 法院一宣布破产清算,接下来就是“关门走人”。2219名在职职工全部进入九江市纺织再就业服务中心,除少量干部职工配合进行破产清算和担负值班留守任务外,绝大多数职工分散在四面八方,以往宣传教育工作的一些传统做法,如职工大会、班前班后会等无法进行,宣传栏、黑板报等阵地也难以发挥作用。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对每天柴米油盐、房租水电、子女上学、赡养老人等生活必需的费用,自己要找米下锅,维持生计,同时又要履行职责,走遍家家户户做思想工作。由于企业破产的巨大冲击,少数职工心态发生扭曲,有的对政工干部说,过去我听你们的话,好好工作,也没有得到多少实惠,如今失业下岗,还来找我干什么?使个别政工干部深受委屈,不免心理失衡,影响工作积极性。</p><p class="ql-block"> 以上种种情况,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严峻考验。如何加强对职工的教育,维护企业稳定,确保破产清算、资产重组和人员分流等工作的顺利进行,是党委面临的头等大事,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p><p class="ql-block"><b> 二、主要做法</b></p><p class="ql-block"> 1、加强教育引导,促进观念更新。</p><p class="ql-block"> 一是超前引导,抓好预见性教育。1997年6月,公司党政班子认真分析企业面临的形势,学习国家有关企业改革的方针政策,深刻领会上级政府意图,客观冷静地思索和预测企业在深化改革中的走向。然后,召开公司全体党员大会,就企业前途面临的“减员增效”、“兼并”、“破产”等几种可能性逐一具体分析,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认清形势,把握政策,正确对待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企业每一项重大改革措施,在出台前都采取先党内后党外、先干部后群众的方法,打好“预防针”,提高职工的思想承受能力。</p><p class="ql-block"> 二是及时疏导,抓好针对性教育。宣布破产之初,我们先后召开党政联席会、党群协调会、政工例会、职代会联席会、中层干部会、离退休职工代表会,在不同层次反复讲中央政策,摆企业现状,引导大家从积极的方面理解上级意图。各基层支部也通过各种方式深入开展教育疏导工作。着重讲清:①破产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客观现象,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一些国有企业破产,并不是改革开放造成的,而正说明这些企业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更须加大企业改革力度;②捷成公司破产,是长期以来企业内外各种矛盾积累的结果,公司领导班子和各类人员都应从中总结经验教训;③国家对一些资不抵债的企业实施破产,是为了优化资本结构,盘活存量资产,更好地发挥国有资产的整体效益;④捷成公司破产重组,是政府搞活九江纺织企业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企业的机遇,尽管企业信誉会受到一定损害,职工眼前利益会受到一定损失,但从长远看,会给职工带来更大的利益,从全局看,符合工人阶级根本的长远的利益;⑤党和政府十分关注国有企业下岗、失业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对破产企业职工安置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企业也会采取一切措施,搞好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⑥工人阶级作为我国领导阶级的地位,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当前,维护企业稳定是大局,是一切工作的前提,也是职工主人翁地位的体现。通过一系列深入教育,使职工提高了认识,理解了政策,把过去的怨言转化为理解和支持,实现了“思想不乱”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2、突出工作重点,着力化解矛盾。</p><p class="ql-block"> 企业破产后,各类矛盾迅速增多。1997年7月,公司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挂帅的稳定工作领导小组,着力抓好矛盾化解工作。对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着重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说明,讲清道理,及时消除思想疙瘩。对一些持偏激态度的人,指派专人重点帮助,在讲清道理的基础上,提出严肃批评,同时加强治安保卫工作,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1997年9月,公司决定分流120名职工到离市区较远的棉织厂工作,不少同志想不通,担心从此离开本企业,几十人先后找到公司,要求回厂待岗。我们坚持耐心解释,引导他们转变择业观念;党群部门干部分头深入职工家中,逐个谈心,晓以利害;同时,公司党政领导到棉织厂开现场会,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很快平息了他们的不满情绪,愉快地奔赴新的工作岗位。1998年下半年,根据市政府统一部署,下岗职工进入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开始,下岗职工普遍存在着“签了协议,三年后就会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将来没人管、无依靠”的顾虑,迟迟不肯签。公司先后召开下岗职工大会、下岗职工党小组长会和党员大会,公司党政主要领导亲自到会讲形势,讲政策,职工原所在单位的书记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也到“中心”、到家庭宣传政策,帮助他们全面、正确地领会上级文件精神,逐步消除了部分下岗职工的疑虑,推动了这项工作的有序进行,按期完成了市里下达的进“中心”目标任务。</p><p class="ql-block"> 3、关心群众生活,尽力解决职工实际困难。</p><p class="ql-block"> 一是大力开展再就业服务工作。早在1996年3月,公司就成立了下岗职工安置办公室,专门负责下岗职工管理和再就业服务工作。1997年3月又设置了安置办党支部,配备专职支部书记,针对纺织行业职工技能单一、再就业渠道窄的实际,积极组织下岗职工培训(仅在今年,公司就拨出培训专款2万元)。两年来,安置办会同有关部门,先后举办了服装裁剪、美容美发、烹调、室内装潢等各类培训班8期,免费培训下岗职工1000余人次。两年中,除三棉公司招聘员工618人外,还有组织地分流安置了320人,目前留在“中心”的1240人中,一些职工更新观念,自主择业,有的开设了小餐馆,有的办起了家庭幼儿园,有的搞起了小经营、小修理,有的加入了家政服务队伍,不少人先后找到了一份相对稳定或临时性工作,有效地减轻了再就业工作压力和职工的实际困难。</p><p class="ql-block"> 二是关心群众疾苦。公司各级党政组织始终把关心职工生活、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作为稳定工作的重要内容。宣布破产前夕,党委指示工会和劳动人事部门对全体职工的生活状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对特困职工尽力予以照顾,有的安排留守值班,年大体弱的老职工实行内退;对职工的大病、急病住院治疗,千方百计从有限的资金中挤出一些给予借支;尽最大努力保障下岗职工生活费和离退休职工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每年春节前夕,党委一班人都要走访特困户、军烈属等职工家庭,把从各方面筹集到的困难补助款和组织的关怀送到职工家中,平时遇到职工家中有急事、难事,领导都要登门慰问,两年来,共走访230余户,发放困难补助金5.65万元。</p><p class="ql-block"> 破产是无情的,但人是有情的。在企业破产后的艰难岁月里,我们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贯彻“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的工作方针,帮助职工渡过了难关,实现了企业的稳定。两年来,未出现一起刑事案件,未发生一起职工上访或闹事事件,为企业各项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有效地保证了破产清算、资产重组、人员分流和新企业投入运转等工作的顺利进行。</p> <p class="ql-block"><b>  三、几点体会</b></p><p class="ql-block"> 1、做好破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建设坚强的党组织,保证企业始终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治核心。</p><p class="ql-block"> 企业越困难,越要加强党的建设,使企业党组织在关键时刻勇于挑大梁,成为企业稳定的主心骨。上级党委十分重视我公司党的工作,明确指示:企业破产,党委组织不变,照常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市委组织部还采取非常规措施,在破产清算期间进一步配齐公司党委领导班子,给我们以极大的支持,也使我们更加感到责任重大。破产期间,我们多次组织中心组学习中央97年4号文件和上级党委、政府有关指示,统一班子思想认识,明确提出了“思想不能乱,队伍不能散,三个作用(党委政治核心作用、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照常发挥,生活秩序要正常,治安保卫要加强”的破产期间工作指导思想,要求党委班子比任何时候都要更加坚强,更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经受住考验;同时强化基层支部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党委坚持每月召开一次政工例会,总结工作,通报情况,布置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任务,支部班子成员不论是否留守上班,都一如既往地开展工作,要求党员人下岗,党员思想不能“下岗”,生产经营停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不停。针对党员下岗不易集中的特点,支部利用每月领取生活费的时间召集党员过组织生活,对外出党员建立“外出党员联系卡”,签订“流动展员责任书”,保证了各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p><p class="ql-block"> 2、做好破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新的形势需要,保留一支精干高效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p><p class="ql-block"> 破产期间,党委明确宣布:党组织建制不变,党群机构不撤,保留足够数量的政工干部。在配合清算组工作的留守人员中,专兼职政工干部有25人,占全部留守人员的20.8%,车间以上单位都有1名党政领导留守工作,保证了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正常有序的进行。1998年4月,开始进行资产重组,在新企业党委班子尚未明确的情况下,我们坚持“工作不能等”的思想,按照党章规定及时调整健全了26个基层党组织,确定了党群部门和各总支(支部)的负责人或候选人,使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有明确的组织保证。</p><p class="ql-block"> 3、做好破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大力实施“民心工程”,把加强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p><p class="ql-block">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决不能单纯地就思想论思想,就政治谈政治,必须注意了解并千方百计解决职工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大力开展“民心工程”,尽力为群众“送温暖”,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这样,思想政治工作的支点才更牢,工作更有效。破产期间,我们在上级的支持下,采取一切措施保障职工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在资金最紧张的去年3月,我们一方面做好工作,向职工说明情况,分批发放生活费和工资:首先发离退休金,然后发下岗人员生活费,最后再考虑留守人员工资;留守上班人员中,工人和一般干部发80%工资,中层干部发70%工资,公司领导发60%工资,从而有效地凝聚了人心,得到职工的一致赞许。实践证明:思想政治工作和解决职工实际问题相结合,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4、做好破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改进方式方法,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各方面和各项工作中。</p><p class="ql-block"> 破产企业中,人员高度分散,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点多、面广、量大的特点,工作不仅要进家庭,到个人,还要向社会扩展。要依托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等机构,建立社会、家庭、个人思想信息网络,构筑“大政工”体系,发动各方面共同来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主动适应,求实创新,注意从职工最关心的事情入手,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进各项工作中。去年实施资产重组时,首批招聘618名职工上岗,仅占在职职工的27.8%,党委与行政研究,决定采用“个人申请、群众拥护、组织批准”的办法,招聘管理、技术人员,采用“双向选择、择优上岗”的办法聘用生产工人。为了保证这项工作稳妥进行,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动员,坚持“公开、平等、公正”的原则,严格按招聘条件和程序办事。虽然岗位有限,竞争激烈,但由于方法得当,工作细致,整个招聘过程非常顺利,较好地建立起一支适应新企业要求的高质量的职工队伍。</p><p class="ql-block"> 作为资产重组企业,既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又要面对沉重的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企业重组后,我们还面临着很多困难,但我们相信,只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坚定不移地走深化改革之路,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实现企业“一年重组,两年稳定,三年发展”的目标,以崭新的企业形象跨入21世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九、《关于强化公司制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之管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999年12月)</p><p class="ql-block"> ☆本文在九江纺织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1999年年会上交流,并获得优秀论文一等奖。</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关于强化公司制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之管见》</b></p><p class="ql-block"> 近几年来,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中,我市不少国有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造,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这无疑是企业理顺管理体制、转换经营机制的一大历史性进步。但是也应看到,在公司各类机构中,监事会作用发挥不好,是一个普遍的、突出的问题。一些企业监事会形同虚设,监督权不落实,至今没有真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影响了改制后各类机构的正常运转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给国有资产运营的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p><p class="ql-block">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我市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实现市委七届十次全会提出的“打好主攻工业攻坚战”的各项目标,进一步规范我市公司制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监事会工作,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p><p class="ql-block"><b> 一、当前公司制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b></p><p class="ql-block"> 1、公司制改造不规范,监事会不健全。</p><p class="ql-block"> 一些企业在进行公司制改造时,重董事会、经理层等机构的构建,轻视监事会工作。一是监事会成员结构不规范。监事会成员名额偏少,不少大中型企业只设3名,一些监事工作需要的专业人才因名额所限不能进入监事会,而其中的职工代表监事往往不能到位,监事会会议常常难以召开。二是监事会主席(监事长)的配备极不规范,有的是党委或纪委负责人兼,有的是工会负责人兼,还有的是公司机关部门负责人或车间主任、书记等中层干部兼,甚至有的干脆由公司副经理兼。在一些企业中,主要领导者集所有权(国有资产股权代表)、决策权(法人代表、董事长)、行政指挥权(总经理)于一身,而由党群组织负责人或中层干部兼任的监事长不可避免地直接受制于企业决策者和经营管理者,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三是监事会成员任离职程序不规范。公司正副董事长任职,均由上级政府事先发文推荐,事后认可备案;董事会聘任的正副经理也要经上级干部管理部门事先同意和事后发文认可;但监事会成员仅仅在股东会(或职代会)上象征性地选一下完事,不需办理报批认可手续,使人觉得反正上级不重视,监事会可有可无。一些人认为,企业中党委、纪委、工会、职代会、监察、审计等机构本来就具有监督职能,现在又搞监事会,不需多此一举,再来一层监督。</p><p class="ql-block"> 2、有关工作制度不配套,监事会法定地位不落实。</p><p class="ql-block"> 根据公司法规定,董事会和监事会均是直接对股东会负责的平行机构,监事会行使5项职权。但在一些公司的章程中,5项职权变成了4项,连公司法明确载明的“监事列席董事会会议”也变成了“监事长列席董事会会议”。而且,章程中保留的“检查公司财务”及“对董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等职权,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执行,多数企业没有必要的工作制度保证。一些单位行政领导有时想起来,就通知监事参加一下会议,或告诉他们一些情况,让他们当几次“知事”,而有的企业决策者、经营管理者心目中没有监事会的地位,有时事关企业决策的会议不让监事会参加,一些重要文件也不给监事会成员看,使监事会不了解情况,从而不能监督。</p><p class="ql-block"> 3、监事会成员素质结构不合理,一些监事不监事。</p><p class="ql-block"> 有的企业不是根据监事会的职能考虑监事人选,而把监事会当作安排干部的一种方法,一种荣誉待遇,有的甚至作为照顾情绪、平衡关系的一个渠道。绝大多数监事会均没有常设机构,没有专职人员。监事会成员普遍兼职化,无暇行使监事职责。有些成员因不熟悉企业的经营业务和财务管理等工作而不会监督。</p><p class="ql-block"> 上述情况,在已进行公司制改造的企业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少企业的监事会机构不健全,工作不正常;少数企业的监事会有职无权,形同虚设;甚至有的企业没有监事会,在无监事中运行。有人说,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中,公司法是执行得最不好的;而在公司法中,有关监事会的条文又是落实得最差的,确实值得人们深思。</p><p class="ql-block"><b> 二、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加强监事会工作的必要性</b></p><p class="ql-block"> 首先,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看。公司制改造的首要任务是明晰产权,解决出资人不到位的问题。在明确出资者的企业资产所有权基础上,给予企业法人财产权,由政府委派或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董事会行使运营。由于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不是人格化的资本,只能委托自然人担任董事和董事长,但这些董事并不是资产所有者,他们没有对资本运营造成损失给予任何补偿的能力。运营成果的好坏,除企业外部条件之外,完全寄托于资产运营者的素质。如果他素质高,能为企业尽心尽责,就能使国有资产安全运营,保值增值,反之国有资产就有流失的危险。因此,在提高资产运营者素质的同时,必须设立专门的机构,对资产所有者(股东)负责,以加强对企业法人财产权运营的监督约束,保证国有资产安全运营和保值增值。</p><p class="ql-block"> 其次,从企业经营管理需要看。当前,我市公司制国有企业大都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执行(负责)制。国有资产运营管理者(董事会)行使决策权,具体生产经营指挥权则交由董事会聘任的以经理为首的行政管理班子行使。为了保证董事会决策的实施,必须对经营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以保证各项管理目标的实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营机制的转换,经营管理者的权力越来越大,企业经营范围在不断拓宽,对外经济交往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如果不加强对经营管理者权力的监督约束,权力就会失控,必然给企业带来损失。</p><p class="ql-block"> 基于以上认识,必须完善国有企业的产权监督和管理权监督。产权监督是对董事会、经理行使法人财产权的监督,是防止董事会、经理行使职权违反公司章程、危害国家和股东权益,对其职务行为的合法性及其效果的监督。这种监督权由公司最高权力机构——股东大会行使,它代表资产所有者的利益,根据公司法和公司章程对董事会及其成员和经理实施监督。股东大会闭会期间,由股东大会选举的监事会负责日常监督。管理权的监督主要指董事会和监事会对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行使管理权的监督。高级管理人员必须执行董事会的决议,接受董事会的财务审计,定期向董事会报告工作,随时接受董事会、监事会对自身尽职行为的监督,使其行使的管理权受控于董事会规定范围之内。所以,在进行公司制改造时和公司运营中,既要解决“出资人不到位”的问题,也要注意解决“监督者没有位”的问题,严格执行公司法有关规定,把强化企业监事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认真抓紧抓好。</p><p class="ql-block"><b> 三、当前强化监事会工作的建议</b></p><p class="ql-block"> 1、认识到位,提高强化监事会工作的自觉性。</p><p class="ql-block"> 如前所述,监事会行使的监督权,主要是对董事会、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行使法人财产权和管理权所进行的监督,同时,通过职工代表监事的参与,也包括公司职工对企业决策机构和行政指挥机构所进行的民主监督。在现代企业里,在最高权力机构(股东大会)下,应该有人说(董事会决策),有人干(经理执行),有人看(监事会监督)。这里的“说”、“干”、<span style="font-size: 18px;">“看”,实质上</span>都是为了一个目标的不同内容的干。“看”就是干监督的工作。对企业的决策者和经营管理者来说,这种监督不是对立的,而是在共同目标下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合作与支持,是更重要、更可贵的关心和保护。各有关部门及企业各方面的同志在这一点上应该达成共识,提高强化监事会工作的自觉性,才有可能使监事会的监督落到实处,“看”出成效。</p><p class="ql-block"> 2、依法落实监事会各项职权,规范监事会工作程序。</p><p class="ql-block"> 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而没有权力的监督必然导致表面监督、无效监督,从而掩盖更隐晦的腐败。作为上级有关部门及企业的决策者和经营管理者,应当依法支持监事会工作,决不能把监事会当摆设。当前落实公司法关于监事会职权的规定,重要的是要使监事会“知情”,知情是监督的前提。企业决策和执行机构应当让监事会了解决策和执行的全过程,以便做到事先监督。企业应制定监事会工作条例,明确监事会工作程序。应设立必要的监事会工作机构,为监事会提供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工作条件,保证必要的经费,以便监事会开展日常监督工作。同时,还可通过公司章程等有关规定,赋予监事会一定范围内的特殊权力,便其在不受其他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对损害股东利益的人和事进行督查,进行事后监督。</p><p class="ql-block"> 3、提高监事素质,正确行使监督权力。</p><p class="ql-block"> 必须十分重视监事队伍建设。要根据监事会工作的需要,推荐选举那些原则性强、办事公道的干部职工,特别是懂经营和财会管理的同志从事监事工作。要有计划地开展监事培训,组织他们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和有关专业知识,以自身良好的内在素质树立监事的良好形象,树立监督者的权威。监事必须正确地行使权力,既要敢于监督,又要善于监督。在从事具体监督工作时,要依法办事,遵守规范的操作程序,以清楚的事实、恰当的处理,充分体现监事工作准确可靠的权威性,在给资产所有者及群众以正义感、信任感中树立监督的权威。监事必须恪守公司章程,依法承担义务,坚决杜绝“监事不干事”的现象发生。</p><p class="ql-block"> 4、理顺企业内部各类监督机构的关系,健全完善企业监督约束机制。</p><p class="ql-block"> 公司制国有企业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包括产权监督体系、管理权的监督体系、职代会民主监督体系和企业党组织的监督体系。在这一机制中,监事会是按法人治理结构对产权和经营管理权所进行的监督,它与党组织及其纪检机关、行政监察审计部门和职代会民主管理机构等组织间,监督对象、内容、方式和处理办法都有区别,也有交叉。这一客观现实决定了他们在职能上既不能相互代替,又必须互相协调;机构设置上既要各成体系,又可合署办公;人员配置上既要各负其责,又可交叉任职;工作机制上要优化结构,理顺关系,健全制度,明确职责,以形成完整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企业内部监督体系。监事会日常办事机构可与纪委、监察审计部门合署办公。监事会负责人具备条件的,可进入企业纪委;纪委负责人可通过法定程序进入监事会,有条件的可担任监事会主席。监事会主席不仅仅是监事会会议的召集人,还应当从组织上保证其能够监督包括董事长和经理在内的高级管理人员的法定地位。企业纪委书记和监事会主席的任职,可试行由上级纪委和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协调,以联合委派的方式派往企业工作,并对其负责。要健全必要的企业监督制约工作协调机制,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完善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以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运营和保值增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十、《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履行职责,</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充分发挥破产企业党组织的作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01年)</p><p class="ql-block"> ☆这是2001年中央组织部召开的全国关闭、停产、破产国有企业党的工作座谈会上的大会发言典型材料。</p><p class="ql-block"> 2001年4月,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意见,中央组织部决定年内召开一次全国范围的关闭、停产、破产企业党的工作座谈会。中组部组织局决定由江西九江三棉印染有限责任公司(原捷成印染公司)党委作为破产企业党组织的代表参加并介绍经验。随后,省、市委组织部和三棉公司党委抽调人员(市委组织部高爱红、三棉公司幸啸东及笔者等),在笔者此前撰写上报的几份经验材料基础上,整理修改形成此文。</p><p class="ql-block"> 九江三棉(原捷成)印染公司党委的经验,核心内容是做到“五个不”。具体文字表述上,笔者在1996年首次提出建议时,是“思想不能乱,斗志不能减,工作不能等,管理不能松,队伍不能散”;在企业宣布破产后的上报材料中改为“思想不乱,斗志不减,工作不等,管理不松”;在这份材料中,将“队伍不散”改为“班子不散”且作为“五个不”之首(班子不散,思想不乱,斗志不减,工作不等,管理不松),并进一步充实了材料内容。</p><p class="ql-block"> 这次会议原定8月份在辽宁省葫芦岛市举行,由笔者代表三棉公司党委参加并作大会发言。后因故改为年底在北京举行,而此时笔者正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心脏手术,九江市委领导决定改由原捷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姜群同志参加这次会议。</p><p class="ql-block"> 九江三棉(捷成)印染公司党委做到“五个不”的经验,得到了中央组织部和省、市党委的高度评价。有关材料除中组部印发外,还分別刊载在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的《学习与研究》杂志、黑龙江等省委的党刊、江西省委的《江西通讯》等中央和省级党委的权威刊物,先后收入中央组织部编辑的《企业越困难,越要加强党的工作》和《党建研究纵横谈》两本书,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向全国发行。2002年9月,江西省委组织部在九江召开全省关停破国有企业党的工作现场会,推广三棉(捷成)公司党委经验(本文略作修改,成为这次会议的主要经验材料)。在企业面临空前困难的情况下,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地创造性地工作,为困难企业党的工作探索了经验,趟出了新路。</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破产企业党组织的作用》</b></p><p class="ql-block"> (全国停产关闭破产企业党的工作座谈会大会发言典型材料)</p><p class="ql-block"> 九江三棉印染公司的前身是九江捷成印染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有着30多年历史、拥有3000多名职工的大型国有企业,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因资金周转快、经济效益好而享有“印钞厂”的美名。然而,进入九十年代,由于历史包袱沉重、纺织行业市场竞争加剧等多方面原因,企业陷入困境,最终资不抵债、难以为继,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于1997年7月依法实施破产。在整个破产清算、重组期间,公司党委提出:“企业破产,班子不散,思想不乱,斗志不减,工作不等,管理不松”。公司党委配合行政做好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确保了企业机器设备无损坏,国有资产无流失,2200多名职工中未发生一起违纪事件,也没有职工群众集体上访,保证了破产方案的顺利实施。</p><p class="ql-block"><b> 一、加强领导,确保破产企业始终有一个坚强的政治核心</b></p><p class="ql-block"> 企业实施破产前,干部职工对破产存在种种不同认识。有的盲目乐观,认为企业破产,旧债就要一笔勾销,国家将重新拨款,又有太平饭吃了;有的满腹忧虑,担心企业破产后自己无依靠,日子无法过;有的认为企业即将不复存在了,还要党委干什么。针对这些模糊认识,我们从统一班子成员的思想入手,把企业破产期间党委的工作职责具体明确为“统一思想认识、依法规范破产、保障职工生活、维护企业稳定”,并通过组织不同层次的宣传教育工作,对干部职工群众进行正确引导。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公司党委主动配合企业破产清算组开展工作。一方面,党委积极参与破产方案的制定,集思广益,对清算组提出的初步破产方案进行完善,对破产实施步骤、资产的清算、职工的安置、生活费的发放以及破产后企业的去向、重组的可能意向等方案,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并召开专题职代会联席会议,向职工代表通报情况,广泛听取意见。另一方面,按照破产方案中提出的主要工作和分工要求,安排得力干部担任财务审计、资产清理和综合组的负责人,同时抽调人员成立了职工安置、安全保卫、后勤服务三个组,并从组织安排、工作分工上作了明确要求,使破产清算工作按照上级部署规范有序地进行。</p><p class="ql-block"> 企业破产期间,公司党委要求班子成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团结一致,更加严格遵章守纪,起表率作用。在破产清算过程中,党委成员和原企业行政班子成员仍然按照分工管好各自分担的工作,不敢有丝毫懈怠。为了加强领导力量,党委班子由5人增至6人。原党委书记幸文豪已届退休年龄,本可回家安享清福,但他考虑到组织的需要,考虑到自己作为班长的作用,比平时更加辛勤地坚守在第一线,经常找班子成员谈心,向职工宣传解释国家的有关政策,尽心尽力做好协调和稳定工作。在老书记的带动下,原企业领导班子成员个个精神饱满,任劳任怨。党委委员、主管技术的副总经理是一位有着多年印染经验的技术专家,在其他企业的高薪聘请面前不动心,与大家一起坚守岗位。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始终拧成一股绳,形成了一个团结战斗的领导核心。</p><p class="ql-block"> 公司党委还要求领导班子成员要廉洁自律、以德树威。明确规定,企业破产期间,停止一切招待费开支,严格控制其他各项费用,除特殊需要外,几位领导的手机全部上缴办公室停机保管。对企业破产期间有限资金的安排,首先是保证离退休金,然后是下岗人员生活费,最后是留守人员工资。对留守人员工资,职工按破产前工资的80%、中层干部按70%、公司领导按60%发放。公司领导严格要求、以身作则的行为,感染了全体职工,大家都能以大局为重,服从组织安排,听从组织调遣,同舟共济,自力更生,克服各种困难,尽力为企业分忧。</p><p class="ql-block"><b> 二、夯实基础,发挥党支部在企业破产中的战斗堡垒作用</b></p><p class="ql-block"> 一是实行目标管理。企业破产后,2200余名在职职工全部转到再就业服务中心。为凝聚党员和职工,公司党委决定,7个党总支、26个党支部成建制地转到再就业服务中心开展工作,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了不同的目标管理办法,进行严格的考核。各党支部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新的活动方式。对分流到安置办的党员,按照居住地建立党员联络点,实行分片负责,及时了解掌握下岗职工的思想动态;对留守的党员,支部按照分工,重新划分了党员责任区范围,以点串线,以线带面,以全体党员的统一行动形成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各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和行政负责人一道坚持留守值班,不上班的党员干部随叫随到,从而使广大职工在特殊时期看到了党组织有条不紊的工作,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看到了共产党员的身影,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p><p class="ql-block"> 二是强化对党员的思想教育。企业破产后,职工靠微薄的生活费难以维持生计,一些党员职工纷纷外出打工,以贴补家庭收入的不足。党员分散,给党员教育管理带来许多不便。针对这种情况,公司党委坚持每月召开一次政工例会,研究各支部的工作和党员职工的思想动态。各党支部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特定条件下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新路子。许多支部利用职工每月领取生活费的时间,定期召集党员过组织生活,及时向他们介绍当前形势,传达党委有关精神,交流信息,布置工作任务。停产期间,我们仍然坚持一年一度的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公司347名党员,绝大多数参加了支部集中组织的学习、评议活动,少数身在外地及其他原因不能直接参加评议的,也能按照要求,自学有关材料,并将书面自评材料寄送党支部。为了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公司党委建立了外出党员登记联系制度。凡党员外出,都要事先向组织报告去向及联系方式,定期报告工作和思想状况,及时交纳党费,保持与党组织的联系。</p><p class="ql-block"> 三是提高党员素质,壮大党员队伍。由于纺织印染行业技术的专一性,职工的技能往往比较单一,面对突如其来的下岗分流,许多党员缺乏适应市场的本领和走向市场的勇气,难以实现再就业。为了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提高个人技能,我们以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党员观看《再就业的路有多宽》、《从头再来》、《就业指导》等电视片,鼓起他们应对市场、走向社会的勇气和信心,并举办服装裁剪、烹饪、室内装修、电气机械修理等各类培训班8期,培训党员、职工1100余人次,帮助大部分党员职工掌握了1—2门新的实用技术,为再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公司党委要求各党支部越是在企业困难时期,越要壮大党组织的力量,坚持抓好发展党员工作。企业破产清算期间,公司发展了5名新党员,考察办理了8名预备党员的转正手续,确定了22名入党积极分子,为党组织增添了新鲜血液。</p><p class="ql-block"> 四是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在企业困难时期的先锋模范作用。我们在党员中广泛开展了以“比奉献、当楷模”为主题的创先争优系列活动,引导广大党员争做维护企业稳定的卫士,敢当“下海试航”的尖兵。我们要求党员职工带头更新观念,带头自谋职业,自觉为政府分忧,为企业解难。不少党员充分发挥一技之长,走向社会,开创了就业的新天地。党员蔡玉峰在九江医专门口办起了“学海医学书店”,由于注重特色,服务周到,吸引了众多读者,生意越来越红火。公司再就业安置办及时组织人员采写了《书店铺就下岗工人成功奋斗路》的专题报道,刊登在《浔阳晚报》上,既起到了为小书店扬名、为小蔡鼓劲的作用,还取得了影响和带动其他党员和职工的效果。在党员的带动下,职工各尽所能,有的办起了家庭幼儿园,有的开设了小餐馆,有的租了柜台搞经营。机修车间的8名党员在承担正常维护任务的同时,与车间其他职工一起组建了一支建筑装潢队,积极向外拓展业务,稳定了队伍,锻炼了职工适应市场的能力,还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p><p class="ql-block"><b> 三、实施民心工程,深入细致地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b></p><p class="ql-block"> 公司党委把保证职工群众安心、放心、舒心,维护一方稳定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积极实施“民心工程”,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关心群众生活、为群众办实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无情破产,有情操作。</p><p class="ql-block"> 1、抓好思想政治工作,理顺职工情绪。企业破产前,公司党委成立了由书记挂帅的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对破产可能引发的职工队伍不稳定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我们通过党政联席会、党群协调会、中层干部会、离退休职工代表会等方式,在不同层次反复宣传中央政策,宣传企业破产的目的意义,通报公司生产经营状况,组织职工开展“企业破产,我们怎么办”的大讨论,并定期刊出各类宣传栏、墙报,摆事实,讲道理,引导职工正确看待破产。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使大家认识到:部分企业破产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一种客观现象,国家对资不抵债的企业实施破产,是为了优化资本结构,盘活存量资产;企业破产虽然给职工带来暂时的困难,但最终是为了实现企业和职工的长远利益。公司党委领导和支部成员经常深入职工家中,与职工谈心、交流,帮助他们解开思想疙瘩,消除不满情绪,及时化解矛盾。思想工作深入了,职工认识也就提高了,怨言牢骚化为理解与支持。</p><p class="ql-block"> 2、广辟渠道,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针对职工下岗、家庭生活困难的实际,我们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具体帮助下岗职工实施再就业中。1996年,公司初次减员时就成立了下岗职工安置办公室,负责职工的再就业工作。公司破产后,各级党组织与安置办配合,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积极为职工实现再就业牵线搭桥。1997年9月,公司与一家棉织厂协商,安排了120名职工。按照公司党委的要求,各支部也在安排职工再就业上积极出主意、想办法。成品车间党支部组织党员四处联系,向宾馆、茶厂等单位推荐了15名女职工。</p><p class="ql-block"> 3、扶贫帮困,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对于特困职工,我们采取相应的特殊政策。有的安排留守工作,有的实行内退(生活费标准略高于下岗职工)。我们还要求各支部注意掌握职工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残疾职工卢世瑜夫妻都下了岗,双胞胎女儿又同时考上艺术院校,每年仅学费就需2万余元,面临辍学。公司党委得知这一情况后,一方面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做工作,争取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扶肋。另外,在98年春节前夕,党委一班人顶着寒风,踏着冰雪,走家串户,深入特困、烈军属等职工家庭,把从各方凑集的困难补助金送到职工手上,把党组织的关怀送到群众心中,让每个家庭都过上了快乐祥和的节日。</p><p class="ql-block"> 正是由于党组织在企业破产中较好地发挥了政治核心作用,才使企业平稳地度过了难关,顺利完成了破产、重组等工作。1998年中期,公司由九江纺织印染集团托管了全部资产,实行股份制改造,重组为九江三棉印染有限责任公司,经上级党委批准,同步组建成立了新的公司党委,原公司董事长任党委书记,原党委班子成员有3人进入了新班子。新的公司党委继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顽强的工作作风,团结和带领广大党员、职工,不断推进企业两个文明建设。2000年,在精简了三分之二人员的情况下,全公司实现产值2.32亿元,销售收入2.1亿元,创造了原企业从未有过的记录,并上交税金304.11万元,实现利润16.1万元,顺利实现了重组之初公司党委制定的“一年重组,两年稳定,三年发展”的目标。在新的世纪里,我们九江三棉印染公司决心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要求,团结拼搏,开拓创新,以高昂的斗志和崭新风貌向新的目标奋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2001年12月4日</p> <p class="ql-block">  ▽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景田《在全国停产关闭破产企业党的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九江三棉(捷成)公司党委的经验给予高度评价。</p> <p class="ql-block">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学习与研究》2002年第5期刊发:《充分发挥破产企业党组织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中共中央组织部《企业越困难,越要加强党的工作》(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全文收录本篇文章</p> <p class="ql-block">  ▽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纵橫谈》(党建读物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全文收录本篇文章</p> <p class="ql-block"><b>  2002年9月,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在九江召开全省关停破国有企业党的工作现场会,推广九江三棉(捷成)印染公司党委经验。</b></p> <p class="ql-block"> ▽江西省委组织部在九江召开的全省关停破国有企业党的工作现场会的有关新闻报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十一、《创新思路,文化留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国有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对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03年5月)</p><p class="ql-block"> ☆这是笔者2003年5月为参加中国纺织总会(原纺织工业部)党委书记研究会(后改称中纺党建学会)年会所撰写的会议交流材料。</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创新思路,文化留人——国有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对策》</b></p><p class="ql-block"><b> 一、人才资源市场化、竞争国际化的新挑战</b></p><p class="ql-block"> 二十多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市场的逐步开放,“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在中华大地上一波又一波地持续了多年。长期以来,人才流失问题始终困扰着相当多的国有企业,尤其是那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非强势企业,成为制约这些地区和企业的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统筹发展的一大突出问题。</p><p class="ql-block"> 加入WTO后,我国的人才竞争进而逐步走向国际化。国外资本的大量进入,使我国人才资源竞争更加激烈。会有更多的人才去外企工作,还将有更多的人才去国外工作。人才流动的国际化将使高层次人才和热门专业人才更加走俏。据称,在我国加入WTO前,美国一家知名的咨询公司就列出了我国一份7000多人的庞大名单,这7000多人都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花了很大代价培养出来的“顶尖人才”,每家相关国外机构进入中国前,该咨询公司都会把合适的对象介绍给该机构。目前,国外人力资源中介机构也开始大批涌入中国,已有数百家猎头公司在中国获得了经营许可证。他们利用各种方式“挖”我们的人才资本,使国内企业的人才危机进一步加剧,并对政府部门的人才储备产生威胁。</p><p class="ql-block"> 人才是社会的第一资源,是现代经济活动最重要的因素,是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最有力的竞争资本。在市场经济社会,企业间竞争表面上看是产品的竞争、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正如邓小平指出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项事业的兴衰成败不在于资源,不在于资金,不在于设备,而在于有没有一批杰出的人才。”当今社会,谁拥有一流的人才,谁就可以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美国的经济实力之所以在世界上长期独占鳌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人才开发中有海纳百川的能力,能够吸引世界众多的优秀人才。</p><p class="ql-block">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在人才资源开发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用人方面存在诸多弊端。如看不起没有“当官”的人、没有后台的人;偏重学历经历,论资排辈,客观上压制了一些有才但缺“硬件”的人;心胸狭窄,用人多疑,难容有才之人;任人唯亲,“近亲繁殖”,喜欢起用谄媚拍马的人等等,尚未完全形成一个开放式的让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机制,也未完全形成一个让人才充分展示才智、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宽松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人才的流失,尤其是企业核心人才的流失,将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多年来我国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长期陷入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p><p class="ql-block">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才资源市场化,人才竞争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这对我国现有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特别是国有企业人才开发和管理的价值理念、运行机制形成了强大的挑战。在人才争夺大战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留住人才,不断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已严峻地摆在每一个国有企业的面前。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创新思路,把人才问题提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适应当今人才竞争具有国际化趋势的特点,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吸纳人才、管理人才和激励人才的经验,发挥我国国有企业的自身优势,树立新理念,创立新机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p><p class="ql-block"><b> 二、树立新理念,突出文化留人。</b></p><p class="ql-block"> 优秀企业的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结晶,是企业完美的形象,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关键所在。所谓文化留人,就是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及约束功能,使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企业发展的目标相一致,最大限度地释放蕴藏在员工心中对事业追求和个人价值实现的能量,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增强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p><p class="ql-block"> 1、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p><p class="ql-block"> 企业留住人才的最好办法是让人才从不产生“走”的念头。一旦产生,就意味着企业在人才资源管理上出现了问题。从表面看来,可能是因待遇、工作环境等问题得不到解决而引起的,但从根本上讲,在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没有得到体现和落实。是否把人放在核心位置,是否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去开发,决定着人才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决定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p><p class="ql-block"> 企业即人的事业。企业做事,关键是做人,“企”字去掉“人”就成了“止”。一些困难企业,经营管理者往往只从技术、制度等层面下功夫,却忽视了人和文化层面的重要性,致使人才不断流失,企业难以从根本上脱困。无数优秀企业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人的因素第一。而对人来讲,情商重于智商。现代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在决定获得成功的诸要素中,智商只起20%的作用,而情商要起80%的作用。智商讲的是做事的本领,情商讲的是做人的道理。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业,主要靠的是妙不可言的情商。刘皇叔的“桃园结义”、梁山好汉的“聚义厅”以及现代经营中的种种“精神薪资”等,都是通过感情投资,形成对人的激励力量,促使人才把团体、企业当做家园去经营。企业经营管理者要善于通过各种方式,对人才进行大量的感情投资,以浓厚的情谊凝聚人才,使之为企业的发展而努力。古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越是高级优秀人才,越是看重人文环境。靠加薪有可能留住人才,但这却像使用金手铐送人,你可以铐住人的身体,但不一定能够获得他极度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人才对企业的忠诚,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用“心”换来的。只有用“心”对待人才,人才才会安“心”。</p><p class="ql-block"> 2、坚持唯才是举的用人导向。</p><p class="ql-block"> 用好一个人等于树立一面旗帜。如果你用的人确实才华出众,品行端正,业绩突出且被群众公认,大家会感到组织是高明的,是可以信赖的;如果你用的人是靠各种手腕、关系得到任用的,大家会反感,会对组织产生轻视心理和离心倾向。所以,用好人才是最好的工作导向。用人的前提是识人。识别和评价人才要看主流,看业绩,防止片面化和简单化。既要看当前的成绩,又要看在基础性、长期性工作中的成果;既要看工作业绩的大小,又要看取得这些业绩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既要看日常工作的成效,又要看在重要时期、重要工作、重大事件中的表现。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地识别和评价人才,公道正派地对待人才,为选好用好人才打好基础。</p><p class="ql-block"> 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要破除论资排辈观念,树立“任人唯贤,不拘一格用人”的观念;破除“迁就照顾”观念,树立“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观念;破除“求全责备”观念,树立“看本质、看主流、看发展”的观念;破除“只重文凭、轻视实绩”的观念,树立“重真才实学,看德能勤绩廉”的观念。要坚持“人才第一”的经营理念,尊重人才,创造条件使他们发挥才能。要会用人,敢用人,量才录用,量能授官。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只要看准的人才,就大胆提拔使用,既可小步快跑,也可一步到位,既可先进后出,也可能进能出。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人才选拔任用工作水平,提高企业在人才心目中的地位,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p><p class="ql-block"> 企业经营管理者不仅要善于识人、用人,还要能容人,有时甚至要以“忍耐”的精神留人。对人才也要“抓大放小”,那些对企业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具有非凡创造力的人才,千万不可求全责备,甚至还要迁就他们的一些不合常规的东西。因为,知识经济的骨子是创新经济,这是企业保持竞争力与活力的根本所在。而市场经济最抢手的人才往往是创新人才,这些人才又往往是难以管理的人才,有的乖僻,有的孤傲,有的散慢,有的狂妄……,这些人恃才傲物,独往独来,且在很多情况下都会自行其事。要留住这样的人才,靠常规管理是不行的,领导者就要胸怀宽阔,聪明一些,开明一点,要有必要的宽容、忍耐、甚至迁就,而不能盛气凌人,颐指气使,要求人才一切围着自己的指挥棒转。人才不是全才。领导者用人在于发挥人的长处,而不在于回避人的短处。对人才来说,他最大的长处是能为企业创造财富,这也是企业领导者追求的主要目标。</p><p class="ql-block"> 文化留人,是企业必做的文章。一些优秀的企业,深得其中奥秘。海尔集团在13年间兼并了18家企业,每兼并一家企业,第一个被派去考察的一定是海尔文化部长,到被兼并方去做“母体企业文化”渗透。这种企业文化的渗透,实际上是对人才的一种融合,对留住和吸引人才,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力。该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提出“海尔文化像海”,他在《海尔是海》一书中说,“海尔是海。海尔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来支撑和保证。要像海一样接纳人才,像海一样容纳人才,要像海一样净化人才,像海一样升华人才。留住人才,就是留住海,留住事业。”</p> <p class="ql-block"><b>  三、创立新机制,促使留人留心。</b></p><p class="ql-block"> 人才竞争的背后,实际上是机制的竞争、制度的竞争。在人才流动的时代,有了好的机制,好的制度,对优秀人才就会有吸引力和凝聚力。反之,如果没有好的机制和制度,有人才也难以引进来,即使引得进,也难以留得住;即使留得住,也难以尽其才。要使人才招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必须有一个激励向上的机制和制度。</p><p class="ql-block"> 1、搭建人才成长的发展平台。</p><p class="ql-block"> 组织行为学研究表明,人才对其个人前途的预期越好,对组织的归属感也就越强。人才对个人前途的预期取决于两方面:一是企业本身的发展前景。发展着的企业能够为人才的成长和其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最理想的平台。二是人才自身的发展潜质。企业要注重帮助人才把他对个人的预期一步步变为现实,使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对真正的人才而言,物质待遇上的满足是浅层次的,也是容易达到的,而对事业的追求,对前程的执着,对人生价值的探索,却是深层次的,精神上的,永无止境的,也是最诱人的。</p><p class="ql-block"> 要认识人才生长的过程和特点,把握留住人才的时间和条件。在人才成长的各个阶段,企业都要主动为他们搭建舞台,给人才以上台演戏的机会,给人才不断自我发展的机会,以难得的机遇留人。可借鉴国外一些企业指导员工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设计的做法,使员工感到在这里个人职业发展的前途可观。中国人深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当不了官就感到没有前途,这就需要一方面做好人的“官”念转变工作,一方面必须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切实为人才成长搭建发展平台。应在企业中打破现有行政职务、技术职务的级别界限,按工作性质、责任、能力、贡献的大小,科学划分企业内部岗位系列和级别,使员工感到成才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个人努力,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能够得到发展,实现自我价值。</p><p class="ql-block"> 2、形成活力持久的激励机制。</p><p class="ql-block"> 目前,一些国企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原因,人才流失严重。相反,一些民企或外资企业凭借其灵活的人才激励机制,大力挖掘人才,吸纳人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的社会里,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永远留住人才,一个健全的人才市场要通过人才合理的有序流动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佳配置。对企业来说,必须充分利用市场价值规律,健全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把企业里的人才尤其是那些核心人才千方百计地留下来,用起来。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部门,不管其规模大小,往往是20%的人决定着80%的工作任务的完成(即所谓“倒二O定律”)。企业经营管理者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分析本企业20%的骨干是谁?如何善待他们、留住他们?并通过激励这20%的人来带动其他80%的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向这20%的企业精英过渡,从而带动整个企业员工素质的提升。</p><p class="ql-block"> 要努力打造人才与企业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的最大好处,也是最精妙的地方,是它建造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可望可及,可以一起分享的利益共同体。在企业内部,也要创立人才与企业可共享的利益共同体,让人才与经营者结成伙伴关系,使他们在感情上、利益上都真正与企业同舟共济,每时每刻都在耕种“自己的田”。这样,既留住了人才,又提升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p><p class="ql-block"> 要根据人才的个性化需求进行有效激励。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满足需求的过程和形式也应是多种多样的。如受党教育多年的老专家,一般对物质利益看得较淡,看重的是组织对他们的奉献精神给以充分肯定和弘扬;那些学识水平和技术层次高的人,需要的是组织给他们提供更多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更多接触新知识、增长新才干的机会。适时适度地给人才以他们最为看重的激励,往往会收到奇效,也更能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p><p class="ql-block"> 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舍得花钱对员工进行系统化职业培训,为各类人才提供更多的外出学习、考察、培训的机会,使他们的知识不断得到更新,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尤其对企业制胜起关键作用的员工,更要重视培养使用工作,实施学习性激励制度、技术性考察制度,不断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面,从而有效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p><p class="ql-block"> 培养一个人才不容易,留住一个人才更难。随着人才市场的发展,人才交流的规模越来越大,“跳槽”现象越来越多。对企业来讲,正常的人才流动是好事,但要防止人才流失。留树要留根,留人要留心。解决国有企业当前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必须创新思路,讲究方法,做到弘扬企业文化,以完美的企业形象留人;创造和谐环境,以良好的氛围留人;增强感情投资,以浓郁的情义留人;容纳人才棱角,以“忍耐”精神留人;展示发展前景,以诱人的事业留人;构筑演戏舞台,以创新的机会留人;形成利益共同体,以共享的成果留人;重视关键人才,以“倒二O定律”留人。即将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文化留人有机地融为一体。注重人才开发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用全新的理念,全方位的行动,想方设法吸纳和留住英才,盘活和用好人才。这样,才能使企业在人才竞争的挑战中沉着应付,并取得最后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十二、《心中赞歌献给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2011年5月)</p><p class="ql-block"> ☆这是为中共九江市委办公室等单位举办的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系列活动所撰写的一篇演讲稿。后刊载于《九江党刊》2011年第7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心中赞歌献给党》</b></p><p class="ql-block"> 七月,蓝天如洗,鸽哨嘹亮;七月,江山如画,鲜花怒放;七月,彩旗飘扬,山河欢唱。在这美好的七月,我们伟大的党迎来了她九十岁生日。仰望党旗,重温党史,我们心潮澎湃,感慨万千,由衷地把心中赞歌献给党。</p><p class="ql-block"> 忆往昔峥嵘岁月。百年前,中华民族经受了无数的屈辱,一次次的抗争,多少中华儿女流尽了满腔热血。九十年前,在风雨如磐的旧中国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她像一盏明灯,冲破了漫漫长夜的黑暗,像初升的朝阳,给沉睡的大地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从她诞生的那一刻起,神州大地就有了一群领路人,中华民族就有了更加挺拔的脊梁,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方向。在党的领导下,革命力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三座大山,赢得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解放。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崛起在世界的东方。</p><p class="ql-block"> 我们生在九江,长在九江,九江这块红土地同样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九十年奋斗历史的灿烂辉煌。九江城市虽小,但地位重要,人文荟萃,中外名扬。一百多年前,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中国的大门,就把这里视作黄金宝地,他们占庐山,“租”市区,掠财夺宝,咨意妄为,把九江作为从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侵略中国的桥头堡。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在九江建立党组织,从此,在九江这块土地上,党领导人民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业绩,九江这个地名,也在中共党史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曾记得,1927年初,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刻,九江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收回英租界的斗争,迫使英国当局与“国民政府”签订《浔案协定》,归还九江英租界。这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次重大胜利。</p><p class="ql-block"> 曾记得,又是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大江南北血雨腥风,年幼的中国共产党总结惨痛的教训,决定给反动力量以迎头痛击。此时,叶挺指挥的北伐先锋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和贺龙率领的第二十军先后开抵九江,九江一时成了党所领导的武装力量的大本营,七月,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云集九江,先后召开谈话会和“小划子会议”,决定并部署“南昌暴动”。九江成为八一南昌起义的策源地,从此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p><p class="ql-block"> 曾记得,还是1927年,毛泽东亲自组织领导了震惊中外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九江这块土地上,“山口会议”组建了我党的第一支工农武装,幕阜山深处升起了我军的第一面军旗。党以七月的名义,呼唤八月的南昌风暴,呼唤九月的秋收起义。此后,这两支队伍汇成一股铁流,跟着毛委员上井冈,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p><p class="ql-block"> 战争年代,九江人民跟着共产党英勇奋斗,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样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光荣篇章。素为“九省通衢”、“三大茶市、四大米市”的九江,在中原腹地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力量。共和国历代领导人,始终把目光聚焦九江,对九江寄予厚望。敢为人先的九江人,不断解放思想,勇创实干。工业战线艰苦创业,奋起赶超,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解放前,全市工业企业仅56家,从业人员2187人,年工业总产值1627万元,仅占工农业总产志的10.6%;2010年,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500亿元,全市人均GDP逾3000美元,财政收入116.7亿元。“金花银花”绚丽绽放,农村“林改”带动全国,“世界文化景观”见证历史风云,“魅力城市”九江风光无限。九江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正不断续写新的华章。曾记得,“1998”世纪洪灾,九江聚焦了全国和世界的目光。二千多年前,司马迁“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新千年之交,庐山见证了新时代的抗洪战场:在“京九”、在沿江、在城区,“三大保卫战”处处红旗飘扬,共产党员立下“誓与大堤共存亡”的军令状。军民联合冒酷暑,战恶浪,堵决口,创造了伟大的抗洪精神,成为鼓舞亿万军民战胜困难、加快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今天的九江,改革开放加速推进,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步入小康。</p><p class="ql-block"> 悠悠九十载,弹指一挥间。九十年风雨兼程,说不完坎坷沧桑,九十年的风云巨变,道不尽的伟业辉煌!今天,我们团结在党的旗帜下,发扬传统,艰苦奋斗,坚持“三个代表”,聚力科学发展,经得起各种风浪,努力创造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国家富强。放眼明天,我们豪情满怀,坚信中华巨龙腾飞,九江前途无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十三、《追忆初心——难忘我的入党纪念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8年6月)</p><p class="ql-block"> ☆2018年春,中共江西省委老干部局等机构发出在党员干部中开展“追忆初心”活动的有关文件。笔者按组织要求撰写本文上报到有关部门;后又将此文及有关图片编成微信图文,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美篇”平台刊发。</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追忆初心——难忘我的入党纪念日》</b></p><p class="ql-block"> 1970年7月23日,是我终身难忘的一天。恰逢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日49周年之际,在中共空军遵化场站通信营导航连党支部大会上,我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p><p class="ql-block"> 其实,早在几个月前,我就被党支部正式确定为“纳新”对象,随即填写了入党志愿书。但是,过了很久,眼见与我同时填写志愿书的两位同连队战友都已入党,而我的入党问题一时没有动静,心中不免暗暗地有些着急。在组织的关心和帮助下,我认真地学毛著,学党章,找差距,认为自己既然向党组织提出了申请,就要接受组织的考验,自己应做的,就是端正入党动机,坚定党的信念,以实际行动努力做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争取早日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还是入伍仅一年多的新战士,担任空军遵化场站近距导航台无线电调配员。面对上级的考验,我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工作。我们部队直接担负着保卫首都领空的重任,在建国二十周年前后,防苏联突然袭击、防核大战的任务十分艰巨。由于导航台位于机场跑道中心延长线上,位置固定,目标明显,我们台自发提出,自行建设防空设施,将有关人员装备转入地下。于是,在完成正常战备任务的同时,在台长王增珍(我的入党介绍人)的组织下,我们几位战友轮流推着手推车,从几公里外的羊角山等地采运石块,修筑地下机房,得到上级高度评价。时任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李际泰等军区、军首长多次亲临视察,给予鼓励。接着,为落实周恩来总理关于要解决地面大型天线战时防炸问题的指示,我按上级要求,携带当时最新型的国产无线电导航机,先是独自住到一所闲置的地方学校,后又进驻机场周围的制高点——大华山顶的对空台地下坑道,开展两项技术革新任务(试制小型天线;改善导航机发话功能,以备在特殊情况下利用中波对飞机实施“单向指挥”),后经空24师时任师长薛伦(1971年5月调任中国宇航员训练筹备组组长)亲自驾机试飞检验,取得了一定效果。</p><p class="ql-block"> 在那段时间里,通信营党委书记薛建生和导航连党支部书记赵锡贵等多次与我谈心。以后我才知道:当时上级党委预审时,发现我的年龄尚不满18岁,便压了几个月。经过考验,上级认为,虽然党章对入党的最低年龄有规定,但衡量能否入党,更重要的是要看思想和行动上的表现,要符合党章规定的党员条件(当时党章的表述是要符合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五条标准)。于是,1970年8月6日,在距我18周岁还有三个多月时,正式批准我加入了党组织。</p><p class="ql-block"> 不久,营里举行入党宣誓仪式,我作为新党员代表发言。从此,努力在思想上行动上完全入党,全心全意为党的事业而奋斗,成为我的毕生执念。</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来,无论在部队在地方,无论工作岗位如何变动,工作环境如何不同,当年入党的初心,始终不敢忘怀;那神圣的入党誓言,始终警醒着自己,要以实际行动,做一名真正的共产党人。在部队期间,无论担任技术人员、机关干部和军事管理干部, 我认为这都是党的工作,自己首先是一名党员,从而告诫自己要从对党负责的高度,努力做好每一项工作。服役期间,曾先后多次立功受奖,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转业到地方工作后,也先后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p><p class="ql-block"> 1987年,我转业到九江第三棉织印染厂工作,报到通知上只是没有具体部门的“厂直机关副科长”。我把这当作一名党员战士阵地的转换,积极学习所在企业的有关知识,认真熟悉了解情况,努力做好所承担的每一项工作。半年后,被确定为厂劳动人事科副科长。1989年以后,又先后担任厂党委组织科科长、厂(公司)党委办公室主任兼组织部部长。</p><p class="ql-block"> 九棉三厂原为福州军区江西生产建设兵团第21团,是国家大(二)型纺织印染企业,因职工素质高、经济效益好在业内外远近闻名。但在进入九十年代前后,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印染业连续九年全行业亏损,该厂(1994年“转机建制”为国有独资的捷成印染公司)也终因资不抵债,难以为继,被迫在1997年依法实施破产。</p><p class="ql-block"> 我在党委工作部门工作期间,正是社会上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被逐步“淡化”、本企业生产经营日渐困难的时期。好在三厂的小环境中,“兵团”留下的传统、职工主要是“知青”的人员结构和党的队伍的努力,使得党组织的“三个作用”整体上发挥较好。在企业困难时期如何做好党的工作?我认真学习,努力探索,经过深思熟虑,1996年向党委提出建议:公司党的工作要做到五个不:思想不能乱,斗志不能减,工作不能等,管理不能松,队伍不能散。党委肯定了我的意见,并形成了党政领导班子的共识。</p><p class="ql-block"> 在捷成公司实施破产清算时,上级明确宣布“企业破产,党组织不破”,并任命我为公司党委副书记(时任党委书记幸文豪因逾龄办理退休手续,但留岗工作)。在那段最困难的时期,我和公司领导班子成员一起,认真贯彻上级指示,结合实际,以“五个不”为指导思想,深入细致地做好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我所提出的“五个不”(后来调整为“企业破产,班子不散,思想不乱,斗志不减,工作不等,管理不松”)得到了中共中央组织部和省市党委的充分肯定。1998年,《江西党建》以《企业破产临困境,党委迎难护大局》为题,介绍了公司党委的经验。1999年,我在江西省困难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作重点发言介绍经验。2001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召开全国停产关闭破产企业党的工作座谈会,我公司作为全国破产企业党组织的唯一代表参会并介绍经验,尤其是党委做到“五个不”的经验得到中央组织部领导的高度评价,有关材料除中央组织部印发外,还分别刊载在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的《学习与研究》杂志、黑龙江等省委的党刊、江西省委的《江西通讯》等中央和省级党委的权威刊物,先后收入中央组织部编辑的《企业越困难,越要加强党的工作》和《党建研究纵横谈》两本书,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向全国发行。2002年9月,江西省委组织部在九江召开全省关停破企业党的工作现场会,推广我公司党委经验。上级的充分肯定,使我们深受鼓舞。在企业面临空前困难的情况下,我们不忘初心,坚守党交给的阵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工作,为困难企业党的工作探索了经验,趟出了新路。</p><p class="ql-block"> 在工作之余,我还注重学习党的知识,努力提高思想水平。近十余年,先后在省委《求实》等刊物发表了一些研究探讨等专题文章,并获得《半月谈》杂志党的知识竞赛二等奖。</p><p class="ql-block"> 2004年,上级决定九江三棉公司整体改制。我们积极做好有关工作,确保企业平稳改制。在改制完成后的留守工作中,我一如既往地坚守党组织交给的岗位,努力做好各项工作,直到2014年,在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两年之后,按照上级要求,留守机构工作结束,方获退休。</p><p class="ql-block"> 时隔四十八年,入党时的情景,历历如在眼前。追忆初心,铭记党恩,我深感自己与党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现在工作虽已退休,但思想不能退步。作为一名老党员,要一如既往地加强党的知识学习,坚定党的信念,积极参加党组织生活,为党的事业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努力做一名真正的共产党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2018年7月23日</p> <p class="ql-block">  ▽手机截图:“美篇”《追忆初心——难忘我的入党纪念日》</p> <p class="ql-block">  ▽手机截图:“美篇”《一张〈政治生日纪念卡〉》</p> <p class="ql-block"><b>  此外,在有关部门组织的关于党的知识竞赛等活动中,笔者还曾先后获得全省及全国范围的有关党的知识竞赛个人奖等奖项。</b></p><p class="ql-block"> ▽《江西党建》1990年第12期:全省首次党的知识竞赛获奖名单</p> <p class="ql-block">  ▽《半月谈》2001年第13期:庆祝建党80周年知识竞赛获奖名单</p> <p class="ql-block"><b>  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