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 ——学子神往的地方

洪奇

<h3>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h3> <h3>成贤街牌楼</h3> <h3>国子监牌坊,国子监街东西两端有“成贤街”牌坊,冲天柱式,两柱三楼,灰瓦顶,楼下有重昂五彩斗拱。侧楼两柱没有落地,凌空悬挂,下端设计成倒悬的花蕾,有点像孔府的重光门。过了成贤街牌坊不远处就是分立在国子监大门两侧的“国子监牌坊”,形制与成贤街牌坊大致相同。在一条街上有两个牌坊,这在我国古老街道上是极少见的。</h3> <h3>官员人等至此下马</h3> <h3>元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北京国子监始建,初称为北平郡堂。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迁都北京,改北京国子监为京师国子监。至今已有713年历史。</h3> <h3>国子监正门</h3> <h3>国子监集贤门</h3> <h3>国子监太学</h3> <h3>“圜桥教泽”牌楼。“圜桥教泽”四字为乾隆皇帝御笔。意为四面环水,周流不息,教化恩泽,泽被学子。</h3> <h3>“学海节观”,也是乾隆皇帝御笔。指学生众多,皇帝临雍讲学时不得不靠水将学生分开。</h3> <h3>辟雍——是国子监最中心、最突出的建筑,建于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古代学堂。辟雍古制曰“天子之学”。从清康熙皇帝开始,皇帝一经即位,必须在此讲学一次。</h3><h3>辟雍是一座四方形建筑,通高34米,除基石外,全部为传统的木质结构。大殿为重檐,四角攒尖,上覆黄色琉璃瓦。大殿正面屋檐之下,高挂着乾隆皇帝御筆“辟雍”九龙斗匾。辟雍四面开门,圆形水池上东西南北各建一座石桥通达四门,连接内外。</h3> <h3>辟雍内,正面是皇帝宝座和屏风等,一副皇家气派。正北上方悬挂乾隆御筆“雅涵於樂”四个大字匾额,南边悬挂道光御筆“涵泳圣涯”匾额。</h3> <h3>辟雍内东面悬挂咸丰御筆“万流仰镜”四字匾额</h3> <h3>彝伦堂。元代称为崇文阁,是学校藏书的地方。明永乐年间重建,改为“彝伦堂”。辟雍未建之前,皇帝临雍讲学均在此设座。“彝伦堂”匾额为康熙皇帝御笔。</h3> <h3>在辟雍东西两侧设有“六堂”,为讲习之場所,东侧三堂为:率性堂、修道堂、诚心堂;西侧三堂为:正义堂、祟志堂、广业堂。</h3> <h3>乾隆十三经是乾隆年间镌刻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刻石:《易经》、《尚书》、《春秋左传》、《论语》《周记》《礼记》《礼仪》《大学》、《中庸》、《孝经》、《尔雅》、《孟子》《左传公羊》,《左传春秋》</h3>